正文 第4章 伍德羅·威爾遜(1 / 2)

1912年6月25日,美國民主黨在巴爾的摩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一開始,克拉克、安德伍德和威爾遜得票大體相當。到了第十次投票時,安德伍德落馬,克拉克取得多數,但還不到規定的三分之二多數。到第14次投票時,威爾遜開始得勢。經過激烈角逐,加上雙方代表的助威,到了第46次投票時,威爾遜終於獲得了民主黨的提名。

威爾遜的競選口號是“新自由”——反對壟斷,要求恢複自由競爭。當時美國壟斷組織雖已控製了國民經濟的命脈,但還沒有占領一切陣地,因此威爾遜的口號頗受人數眾多的中小資產階級的歡迎。

然而,要把占選民多數的中小資產階級爭取過來,威爾遜還要戰勝羅斯福。可巧羅斯福在巡回競選中遭人暗殺,雖沒亡故,但被送進醫院。威爾遜馬上發表聲明;“我崇尚公平競爭,因此在羅斯福先生住院治療期間,我將不參加任何競選活動。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貫徹我們美國人最講究的公平競爭原則。”

威爾遜的聲明的確收到了積極的成果。在投票中,威爾遜戰勝了所有對手,當選美國第28屆總統。

1913年3月4日早晨,初春的華盛頓還有微微的寒意,但等到太陽升到半空時,又似乎帶來了令人愜意的溫暖。就在這一天,威爾遜登上典禮的主席台,在最高大法官麵前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在上台的頭兩年,威爾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但由於當時的世界形勢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威爾遜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方麵。

威爾遜很關注中國事態的發展,他曾打電話給孫中山先生,表白自己對“中國人民走向自由的運動寄以最大的同情。”但在實際上,威爾遜的目的是在中國國內找代理人,以避免日本在華取得更大的利益,從而排斥美國的勢力。

美國最初拉住了袁世凱,但在袁稱帝不成鬱鬱而終之後,又不得不對日本退讓,簽訂《藍辛—石井協定》,承認日在華享有“特殊利益”。

然而,威爾遜上台後首先予以重視的區域是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1913年10月27日,他在亞拉巴馬州的莫比爾市發表了“睦鄰演說”,宣稱:“我們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就是人類大家庭的關係,其目的就是促進各國的真正自由。我們必須保證,不論任何時候,都不容許把物質利益置於人類自由和國家自由之上。”

威爾遜也確實采取了某些行動,以表示他“睦鄰”的誠意。比如,他下令向哥倫比亞政府提供25007美元的“補償費”,以補償以前美國強行從哥倫比亞割走巴拿馬給這個國家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