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澎還是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 共方麵新聞組長,這是當時在北平協和醫學院內的軍調部國民黨、美國、中 共三方所有工作人員中唯一的女性。龔澎在中 共方麵新聞處處長黃華(前外交部長、加拿大、聯合國大使)領導下,負責處理中 共代表葉劍英將軍與公眾的聯絡事務。龔澎再一次成為外國新聞記者注意的中心。《巴爾的摩太陽報》記者菲爾·波特稱,龔澎“俊美瀟灑,身穿藍色旗袍,頭上卻是燙著美國發式。”龔澎自己幽默地解釋,“這並不意味著對北平居民的挑戰”。顯然,這位波特先生也像重慶國際新聞處外國記者公寓裏漢子們那樣,對龔澎的才智品貌竭盡推崇渲染之能事。在最初那一陣頌讚聲沉寂下去以後,北平軍調部開始變得冷冷清清,門可羅雀。龔澎在軍調部散夥前夕回到上海。
1946年四五月間,國共和談破裂已成定局,反人民的內戰已迫在眉睫。為了更有效地揭露國民黨的陰謀,隨中 共代表團南下的龔澎,一到上海立即根據黨的指示,組織力量,千方百計以最快速度出版了英文刊物《新華周刊》。這家設在上海大法馬路(今金陵東路)23號的16開本的宣傳刊物又是一家“夫妻老婆店”,主編就是喬冠華,龔澎擔任該刊發行人。遺憾的是這個中國共 產 黨創辦的第一份對外宣傳刊物剛出版到第三期,就被色厲內荏的國民黨當局無理查封。
國共和談破裂前夜,為了暫時將核心骨幹力量儲存起來,根據周恩來指示,喬冠華、龔澎夫婦以及夏衍於10月底離滬前往相對安全的香港。行前,周恩來特地在福州路一家飯店為喬冠會等人餞行,饗以有名的上海大閘蟹,中 共上海發言人陳家康作陪。這實際上是新中國外交部亞洲司主要負責人的一次酒會。3年後,夏衍、陳家康分任亞洲司正副司長,喬冠華在夏衍未到任視事時任代司長。席間,周恩來感慨地說:“好容易打敗了日本,老百姓都想過和平生活,而現在又得打仗了。你們南行,我回延安,可能要以後再見麵了。”
整個解放戰爭期間,香港成了中國共 產 黨領導下的解放區與海外世界聯係的一個窗口。黨在這裏展開了廣泛的國內國際統一戰線工作,配合著解放軍在戰場上的浴血鬥爭,為新中國的誕生創造條件。喬冠華、龔澎始終並肩戰鬥在外事工作的最前列。喬冠華是章漢夫為書記的中 共香港工委外事委員會的主持人,待夏衍離港後,他又出任中 共香港工委書記。喬冠華還是新華社香港(華南)分社社長。
1946年12月的最後一天,向全世界宣傳中國真實情況的英文半月刊《中國文摘》(《ChinaDigest》)在香港正式出版。這家由鍾威洛主編的英文刊物及時地向全世界報道中國大陸上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激烈鬥爭,報道解放戰爭的消息,刊登延安的時事評論,揭露蔣管區的民不聊生和白色恐怖……刊物一問世,各國要求訂閱的函電就雪片般飛來。這位“鍾威洛”先生不是別人就是龔澎。據當時參與其事的張彥先生回憶:“龔澎既是這個小分隊的頭頭,又是和大家滾打在一起的普通一員。每期雜誌有相當一部分是她寫、她編或者她譯的,且不說她還要審定全部稿件。每期的時事評論《觀察家》專欄,幾乎都是出自她的手筆。她屋裏的打字機聲,常常是深夜不停。在每兩周一次的編輯會上,她總是一支接一支地抽著香煙,仔細傾聽大家的意見,然後才發表自己的見解。她很注意讓每一個同誌都有一份貢獻。”
兩年後,喬冠華、龔澎奉命離港北上。新中國外交部建部後,喬冠華出任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司代司長,同時還擔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局長等職;龔澎出任情報司(新聞司前身)司長,這一重要職務非她莫屬。龔澎是外交部建部初期十餘名正司級官員中的唯一女性(其胞姐龔普生出任國際司副司長)。
作為外交部的第一個女司長,她在情報司(後為新聞司)一直幹到1963年升任部長助理為止,整整14年,這在外交部是空前絕後的。從此以後,龔澎一直與新聞發布為伴,這對她來說真是駕輕就熟,老馬識途。1954年第一次日內瓦會議期間,龔澎和黃華一起成為中國代表團的發言人。1960年第二次日內瓦會議時,周恩來親自提名,龔澎擔任中國代表團首席發言人。20年中,龔澎多次以新聞司長、部長助理身份隨周恩來、陳毅出訪,足跡遍及亞非歐。
龔澎繼前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張聞天夫人劉英之後,成為第二個女部長助理。本來,她是最有希望升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理想人選,遺憾的是“文革”中龔澎慘遭迫害,英年撒手而去!圈內人士無不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