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壽裳(1883~1948),字季弗,號上遂,紹興偏門外趙家阪人(現福全鎮信誠村人),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傳紀文學家。
許壽裳出生於紹興的一個小商家庭,早年曾就讀於紹興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成績優異,深得師長嘉許。1902年秋,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相聯係識,遂成終生摯友。1903年夏,接編革命刊物《浙江潮》。1904年,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科,並於同年冬天,加入反清革命組織光複會。1908年作長篇論文《興國精神之史鑒》,闡述精神力量在歐洲各國複興時的積極作用,表達了他對改造國民精神的迫切心願和振興政國的強烈願望。它是當時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重要論文之一。
1909年4月,許壽裳自日本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務長,他與魯迅等團結進步師生,積極倡導科學,重視科技與勞作,並與繼任監督、封建頑固派夏震武作堅決鬥爭,取得了“木瓜”之役的勝利。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籌建教育部,在他的推薦下,魯迅也到教育部任職。
1912年5月隨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幹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後又兼教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他與魯迅一起,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繼續艱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17年底,出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任職期間,積極倡導社會教育與婦女教育,為發展江西省教育事業殫精竭力。1920年,奉調回教育部任編審。1922年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後因舊勢力的排擠,主動提出辭呈,重返教育部任編審。
1925年初,北京爆發著名的“女師大風潮”,許壽裳與齊壽山等在《京報》聯名發表《發對教育總長章子釗宣言》。女師大被強行解散後,許壽裳毅然身兼校長、教務長兩職,在京帽胡同自賃校舍,重新開學上課。同年四月,魯迅創辦《莽原》周刊,許壽裳積極為該刊寫稿,先後在“愛國”專欄上發表演多篇戰鬥雜文,持進步學生抨擊舊思想、舊勢力。翌年“三。一二”慘案發生,劉和珍、楊德群等進步學生慘遭軍閥政府屠殺,他強忍悲痛,冒著巨大危險主持全部喪葬活動。不久,與魯迅一起受到北洋軍閥的通緝,不得不返回家中避居。
1927年初,應聘赴廣東中山大學任教,講授教育學與西洋史。“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因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與魯迅一起憤而辭職。同年10月,蔡元培創辦大學院,任院長,他應聘出任秘書長。翌年任中央研究院秘書處主任。蔡元培的日常事務工作多由他具體操辦。
1933年6月18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杏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與魯迅不顧生命危險,冒雨前往萬國殯儀館,參加老友的入殮儀式。1934年起,他出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創辦《新苗》院刊。他的《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以及《懷忘友魯迅》和《魯迅年譜》等是在這段時間撰寫的。1936年魯迅逝世,他十分珍惜魯迅的文稿和遺物的征集和保護。以後,他又四處奔走,積極籌備出版《魯迅全集》,多方募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積極籌建“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為永遠紀念魯迅,宣傳和發揚魯導精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8年2月18日,許壽裳在台北寓所慘遭反動派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