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嚴範孫(1 / 3)

嚴範孫先生(1860~1929)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入翰林,後出任貴州學政、學部左侍郎等職。清朝鼎覆,先生繼續活躍於文化教育領域,發揚我國私人辦學之傳統優勢,並注入時代活力,積極探索與西方教育模式之整合,獎掖後進,成就者多;且擅書法,與華世奎、孟廣慧、趙幼梅並稱津門四大書家,世人以得其隻字片紙為榮,故頗值得一書。

先生原名嚴修,範孫乃其別號。原籍浙江慈溪。先世於順治年間移居天津。鹹豐八年(1858年)為避英法聯軍之禍,舉家寄居直隸(今河北)三河縣。鹹豐十年(1860年)。先生出生於此。幼年就傅,習字讀經;及長,入庠,補廩膳生。光緒四年(1878年),從陳奉周習西學,遍學數理化醫等科,終身不輟。光緒八年(1882年)應鄉試並中舉人。翌年參加會試,連考連捷,中進士。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卷下,嚴修考中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第十一名進士,賜出身;據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九,嚴修字夢扶,號範孫,直隸天津人。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度支大臣。當然這是他在清廷退位前所任官職。

範孫先生科舉起家,以才華立身,少年壯誌,銳氣奪人。在翰林院時,曾向當時名臣張之洞請教為學之道,並信奉“學以致用”之信條。他研讀古籍注重有裨世用,曾投入大量精力研習《勾股舉隅》《數理精蘊》、《地球新錄》、《天文啟蒙》、《格致入門》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對其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授編修後,初任會典館評校官,不久授貴州學政,踏上黔軺五千裏之征途。

此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的消息不絕於耳,範孫“嗒然若喪”而又無可奈何。抵黔後,目睹邊省貧窮,士習閉塞,決意予以更張。甫到任,即趕往各州縣考驗生員,了解各地士風文情。提出“敦晶勵學,講求實用”,考試時一改舊規,試題力避纖仄,策論重時務,令考生暢所欲言,無所遜避,並加試算學。優貢、拔貢之考選,不惟筆答,還親自主持麵試,且深入鄉裏,察訪考生德行。又大膽變通書院舊法,改組學古書院,選拔優秀士子入學。學習課程除經史外,增設英文和格致、算學等西方科技知識,使之成為晚清貴州首所新型學校。為助學興教,範孫將自藏書籍十四箱中之大部捐存學舍,並從通都大邑購進西方科技書籍及報刊,以供閱覽,此外,又以俸銀千兩籌開書局。範孫誨人不倦,常親自為學生解答算題,十數月如一日,風雨無阻,使學風為之一振。範孫還大膽革處積弊,明令革除補稟費、封印等費等名目,嚴禁鋪張糜費,隨員、家人亦無所取。當範孫任滿還京時,竟負債銀4000兩。離黔後,貴州學界立“去思碑”與“誓學碑”各一通,稱其“經師兼為人師”,“二百年無此文宗”。可見其為官之清廉與口碑之佳美。

範孫以學政任上之親身感受,認定科舉積弊深重,不除則國運危矣。尤其是中日馬關之約,使之深感“厝火積薪,危若燕幕”。不變革科舉,興學育才便無從談起。經多日醞釀,範孫上《奏請設經濟特科折》,被梁啟超稱之為“戊戌變法之源點”。據《清史稿·選舉誌·製科薦擢》記載:

洎光緒中葉,外侮孔棘,海內皇皇,昌言變法。二十四年,貴州學政嚴修請設經濟特科,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會禮部複議。八月,慈禧皇太後臨朝訓政,以經濟特科易滋流弊,罷之。庚子,京師構亂,乘輿播遷。兩宮怵於時局阽危,亟思破格求才,以資治理二十七年,皇太後詔舉經濟特科,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督、撫、學政保薦,有誌慮忠純、規模閎遠、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悉心延攬。並下政務大臣擬定考試事宜。禦史陳秉崧奏請力除夤緣積習,詔飭諸臣務矢至公。既三品以下京卿紛紛保送,帝覺其冗濫,適太仆少卿隆恩薦疏,上竟報寢,並命撤銷太常少卿李擢英前保諸人。二十九年,政務處議定考試之製,如廷試例,於保和殿天子親策之。凡試二日,首場入選者,始許應複試,均試論一、策一。簡大臣考校,取一等袁家穀、張一麟、方履中、陶炯照、徐沅、胡玉縉、秦錫鎮、俞陛雲、袁勵準等九人,二等馮善徵、羅良鑒、秦樹聲、魏家驊、吳鍾善、錢鑅、蕭應椿、梁煥奎、蔡寶善、張孝謙、端緒、麥鴻鈞、許嶽鍾、張通謨、楊道霖、張祖廉、吳烈、陳曾壽等十八人。

此番特科得人雖不能與康熙朝博學鴻儒科相提並論,但其中不少人如袁家穀、張一麟等皆活躍於清末民初,亦一時之選。而當範孫於貴州學政任滿回京後,卻因倡設經濟特科為頑固派所不喜,並就此失歡於其座師、翰林院掌院學士徐桐,僅留得編修虛銜。範孫大誌難酬,便告假回津開設家館,以推進“西學”。聘張伯苓為館師,二人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天津遭八國聯軍鐵蹄踐踏。範孫挺身而出,盡力維持地方治安,同時想方設法,興辦地方教育機構。翌年9月,以個人財力設義塾一處,並聯合王竹林、林墨青等友人等集資,假燈髀公所設兩齋塾學。為借鑒“教育救國”經驗,又兩次去日本考察。

11月27日,嚴範孫從日本回到天津,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興辦新式教育。在原設兩齋塾學基礎上有所拓展,更名為“民立第一小學堂”。此為天津創辦正式小學之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範孫又籌設民立第二小學堂,並主持創辦官立小學堂三處。為提高小學教師素質,另設立師範講習所和教師研究所。是年秋,範孫舉薦李琴湘、陳棱莊、劉芸生、胡玉孫、鄭菊如、劉寶慈等人入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等科深造。一年後回國於各學堂任教。

範孫還是女子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他創辦嚴氏女塾,先以其女兒、兒媳及四姓近親好友之女為學生。除國文等課程外,還聘請日本女教師教授日文、唱歌、手工、織布。女塾的創辦,開天津風氣之先,被《大公報》稱為“女學振興之起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2、3月間,範孫改嚴氏女塾為嚴氏女子學堂,成為一所正規的私立女子小學。10月,又在女子學堂附近設保姆講習所和蒙養院(幼兒園)。保姆講習所,即幼兒師範,是國內最早培養幼兒師資的園地。以家宅為基地,創辦小學、女學、中學、幼兒師範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校,體現了嚴範孫倡導新教育的膽識與魄力,為中國近代教育史所少見,對天津近代學校的興起,有著重要開創意義。他提倡女子放足,禁止給女孩紮耳朵眼,反對納妾蓄婢,對賭博、吸毒深惡痛絕,帶頭廢除婚喪陋習,為婦女解放事業貢獻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