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他又睜開眼睛說:“喝彩吧,這一幕喜劇終於要收場了。可惜我這一生,隻寫了幾個音符。”
他的秘書請來了神父,為貝多芬舉行臨終時必須進行的宗教儀式。儀式完了。貝多芬說:“謝謝你,神父。”
此後,貝多芬進入了酣睡之中,整天地昏睡不醒。
3月26日,忽然間又來了一場狂風暴雨,暴雨夾著冰雹滿天飛舞,窗外白茫茫的一片,然後是一陣巨雷聲。沉睡著的貝多芬忽然間被雷聲震醒了,他睜開眼睛,緊握著拳頭,想要在床上撐起來,然而卻倒在床上了。
就這樣,這位憑著他的頑強毅力戰勝無數苦難的大師,就此而長逝了,享年57歲。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另一位天才舒伯特也去世了,年僅30歲。
貝多芬去世之後,維也納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舉行葬禮的時候,為了表示哀悼,各學校都放假了,參加送殯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抬靈柩的人,是當時很有名的音樂家,扶著靈柩的,是貝多芬的學生和那些晚輩的音樂家。他們都靜默不語,其中也有舒伯特,他顯得十分悲傷。
哀樂奏起來了,大家唱著貝多芬的莊嚴的歌曲,緬懷這位大師的豐功偉績。葬禮驚動了維也納,靈柩所經之處,擠滿了市民,權貴們也都出來了,目送著貝多芬的靈柩走過。據說,參加葬禮者有兩萬餘人。由於交通堵塞,該市還出動了軍隊維持秩序。
在阿爾澤爾街的教堂最後的儀式結束之後,靈柩由馬車運往魏林公墓。在公墓門口,由著名演員朗誦悼詞:“他是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偉人。他一直以愛心對待所有的人……他很孤獨,這是因為在藝術上沒有人能和他並駕齊驅。他為愛而生,也因此而死,所以他可以永在於人們的心目中。”
貝多芬昔日的朋友們,在墓地朗誦了他們寫的祭文和詩作。這些挽詩和祭文,使大家感動起來。於是聽到了全場一片嗚咽的哭泣聲。其中一位詩人的祭文這樣寫道:
“他是一個藝術家,有誰能跟他並肩站在一起呢?……
他是藝術家,在任何方麵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他不肯隨便和人家接近,因為他不肯趨向人流。
因為他沒有交到可以和他較量的人,所以他生活在孤獨中。
他盡管孤傲,但仍富有人情味,他愛家人,也愛這個世界……”
人們對他的死,寫了不少詩歌。其中有一首的最後兩句是:
“像他那樣趕時間的人,時間不會毀了他。”
的確是如此,他死後一百多年來,樂壇上各種主義、各種流派讓人們眼花繚亂,但貝多芬的音樂至今仍然權威地繚繞在人間,而沒有失去它的魅力。
貝多芬以其頑強的毅力和傑出的天賦為音樂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他那種雄偉不屈的力量,征服了整個世界。他是神,是理想的化身,他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創造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永遠不能窮盡的世界。
現在維也納的廣場上,貝多芬的青銅紀念碑巍然屹立。維也納、波恩都有他的紀念館,保存著他的遺書和手稿。維也納郊外的墓地裏,鐫刻著金字的白色大理石墓碑,接受著世界各地遊人的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