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清代(2)(2 / 3)

一生佛學著作甚多,主要有《因明疏》、《因明探討》、《現莊嚴論之探討》、《俱舍論疏》、《律經注》、《怖畏金鋼解》、《生起次第自在成就法》、《佛曆表》、《宗教綱目詳釋》、《宗派綱目》、《圓滿次第四種瑜伽殊解》等。

其弟子之中,有成為“聖教的主持者”持白蓮者·阿旺益希嘉措和擔任繼承佛陀第二(即宗喀巴)教派的噶丹寺賽赤者4人,有引渡眾生的大喇嘛10人,有主持大寺院法座的大堪布5人,有執掌修行勝幢的瑜珈師4人。有高舉講聞辯論勝幢的法師29人,有講經說理的格西4人,有精通五明的班智達3人,還有如《寺誌》所說的27位活佛轉世係統傳承等等。受教者為數之多,難以數計。……講修弘揚佛法的豐功偉績,無與倫比。

參閱智貢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

《夏河縣誌》

祁靜一

祁靜一(1656—1719年)經名西倆裏,道號毛倆納·西倆弄吉尼(月亮之光),回族。祖居河州八坊小西關(今臨夏市)。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嘎的林耶學派大拱北門宦創始人。

祁靜一自小由祖母撫養,性情孤寂沉靜。7歲入小西關清真寺攻讀阿文經典,聰穎過人,師不能難。1672年16歲隨畢家場馬五爺去西寧求教於穆罕默德25世後裔華哲·赫達葉通拉希·阿發格·曼什乎勒(即阿伯克和卓),未得其傳。1674年,穆罕默德29世後裔華哲阿不都·董拉希在兩廣、雲南宣教後至河州,收其為門徒,並謂:嘎的林耶教旨是“單獨的”,要“拋家離鄉,獨自靜修”。他聽從師命,不求婚配,脫離塵俗,先後至河州楊妥家、四川閬中、陝西西鄉等地出家靜修64次,曆時9年有餘,“出則簞食瓢飲,屢空晏如,入則辟穀絕粒,慎獨靜修”,深得其師好評,稱“吾道東矣”,遂將“天人之奧,性命之微,理道之旨,靜性之功,盡傳於祁道祖”,使其在中國傳播,發揚嘎的林耶教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後,始於河州西鄉傳教。他主張“絕斷塵俗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欲為修造之功”,“寧靜守其身”,“淡泊守其誌”。遵從先師旨意,往來閬中、西鄉等地,足跡遍及甘陝川三省,曆盡名山大川,備嚐千辛萬苦,弘傳教理,深受信眾信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古曆九月十一日歿於陝西西鄉鹿麟寺,終年63歲。翌年正月初一,河州魚池灘楊妥家信眾將其遺體移歸河州,安葬於八坊之西並建大拱北,規模宏大,為甘肅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之一。

祁靜一是一位虔誠的修道者,以今世後世、先天後天之要義,開人自引,引人向善,遵五時參拜之典,重七日超向之理,遵行虔誠,生活簡樸,深受穆斯林尊重。他不僅通曉阿文和波斯文,對儒學和漢文化亦有一定造詣。至今所傳授的其遺訓日:“噫!餘自西而來!感為主的造成,於今二十七載矣!始而安塌於寺中,南北社之雅愛堪至,繼而建巷城西,數十家之深情難忘。親戚之所為者,無非至教,道末所圖進者,亦是清真。可戀者碧山綠水,可慕者樸素之風。人謂餘觀妙入微,則吾豈敢,餘且思淡泊寧靜,乃其所願,承蒙垂顧,莫酬分毫,雖浩浩之量,庶或見原,然區區之哀,多有抱愧。良夜思之,無由振人以德,我重思之,卻願增人以言:饒一著,添子孫之福壽;退一步,寬駒隙之易過;忍一言,免駟馬之難追;息一怒,養心性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憶也。大凡非禮之加,唾麵自幹者為賢,倘有橫逆之來,存心忍耐者為貴。福壽皆由命,何必爭長競短;得失總在天,不須論是非;休挑三寸舌,隻陷七尺軀。鷦鷯爭巢於林,隻借一枝為棲,所占無多;鼴鼠競飲於河,不過滿腹之水,所求有限;來來往往,終屬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獨不見綠鬢未幾,而白發早侵:又不見賀者來臨,而吊者隨至。想見於此,良可慨也。夫今者餘年向衰,辭氣漸覺顛動,鄙性事懶,容貌諸多不恭,況躬屈岩井狹道,稍亦遍傳恐為所陷,且身駕汪洋扁舟,微起風波,必為所墜。聊目荒淡,奉懇諸親,凡有公務自度為高,若以私言,貽咎不少。開口神氣散,所以因箴自敬;舌動是非生,是故銘座右。伏維鑒照,原宥是鑄。”

參閱《臨夏州誌》;

馬通等《甘肅回族人物》

韓良輔

韓良輔(?—1729年)字翼公,甘州(今張掖市)人。與弟良卿、子勳,皆為清代名將。

良輔出身將門。父成,康熙中官重慶總兵,在任17年,威惠甚著,卒後祀名宦祠。

良輔力強有膽略,年15歲即隨父作戰。補縣學生員,棄去而習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武舉第一,翌年又中一甲三名武進士(即武探花),選授二等侍衛。出為陝西延綏遊擊,遷宜君參將。境內多盜,良輔重治首惡,凡為主者捕得必連坐。又多虎,乃專造獵虎槍,教士卒刺虎之法,殺虎百餘,虎患遂息。因功遷神木副將,調直隸大名,移石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率古北口兵500赴西寧軍前聽調遣。雍正元年(1723年),遷天津總兵,賜孔雀翎。

後授任廣西提督。廣西多山林,宜藤牌挑刀。良輔令步兵弓箭軟弱者皆改肄牌刀,並增製軍械,買馬以壯易贏。雍正二年(1724年),署理廣西巡撫。奏言:“廣西土廣人稀,多棄地,其故有六:山溪險峻,瑤、僮雜處,田距村遠,穀熟慮盜割,一也;民樸愚,但取濱江及山水自然之利,不知陂渠塘堰可資蓄泄,二也:不得高卑宜植糧種,三也;不知耕耨,四也;所出隻米穀,納賦必用銀,且徭隨糧起,恐貽後累,五也;良懦墾熟,豪猾勢占,六也。宜選大員督率守令,度地居民,立茅舍,貸牛種,興陂渠塘堰,嚴冒占之禁,寬催課之期,使民知有利無害,皆奮興從事,邊徼可成樂土。”於是雍正帝命李紱為巡撫,令良輔協同料理。翌年,天河、三疃瑤、僮族不時出動劫掠,良輔命所部輔治,並諭以利害,三疃首領皆出降;又撫定宜山所屬那隘、三岔諸寨,地方乃得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