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育龍(?—1719年)字飛天,靖遠人。清代名將。
行伍出身,初任把總。康熙十四年(1675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應吳三桂,育龍參與平叛,轉戰三水、淳化、涇州等地。寧夏交通中斷,大將軍董額使育龍赴提督陳福軍,自紅河川、白馬城諸要隘轉戰七晝夜,達寧夏。駐靈州,招撫散卒。援山陽,敗敵於甘溝口。康熙十五年(1676年),從撫遠大將軍圖海奪平涼城北虎山墩。累功擢守備。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兵進犯牛頭山、香泉,育龍從總兵王好問出間道擊破之。翌年,克梁河關,斬三桂將李景才、景文略等;進軍興安(今陝西安康縣),三桂將謝泗、王永世等以城降。因功升都司僉書。後又收複大竹、渠縣,遷遊擊。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任甘州副將。學士達瑚等自西藏出使還,至嘉峪關外,為西海阿奇羅卜藏所掠。育龍受命與遊擊韓成等搗其巢穴,斬400餘人,阿奇羅卜藏逃遁。康熙三十年(1691年),任肅州鎮總兵。次年,追叛番罕篤、羅卜藏額林臣等於庫列圖嶺,斬40餘級,俘120餘人。後噶爾丹屬回塔什蘭和卓等.500餘人人犯,渡三岔河,育龍迎擊擒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從征噶爾丹,遇敵昭莫多,飛炮中育龍右頤,戰愈勇,敵潰敗。還師後召至京師,康熙帝親自扶視傷口,命禦醫診治,賜衣一襲。移鎮天津,授予拖沙喇哈番世職。
康熙四十年(1701年),擢陝西提督,賜孔雀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閱固原將卒校射,稱讚道:“朕巡曆諸省,綠旗無如潘育龍兵者”,特授育龍鎮綏將軍、領提督如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至五台山,育龍迎謁,康熙親筆為其書寫詩章褒獎。時有陳四等率妻子遊行鬻技,走馬上竿,蹤索算卦,俗名日“卦子”,聚徒即多,即為盜亂。育龍捕590餘人。因上疏請命各省責所屬鄉村堡寨,遇令改業,編戶為民,給荒地開墾,馬騾牲畜變為耕牛、種籽載人《賦役全書》。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以病乞休,詔慰留。7月卒。贈太子少保,賜祭葬,諡襄勇。葬於故裏靖遠虎豹坪。康熙禦製碑文曰:“潘育龍負質赳桓,當官果毅。早經行陣,步伐必嚴於止齊;久曆戎麾,士卒每同其甘苦。拔自裨將之列,屢冠軍鋒;簡茲節鉞之材,遂司邊鎖。溯自隨征隴右,戮力川南,殄番部於河湟,掃寇氛於沙漠。熟諳兵事,屢立戰功……資爾保障,坐鎮垂二十年;宣國德威,統禦乃數千裏。”
孫紹周,襲世職。官至雲南提督。
潘子善,育龍從孫。從育龍在行伍,官至四川川北總兵,移鎮西安。督修西安城及沙州(今敦煌)五堡,以2400戶屯沙州,以功署固原提督。雍正帝諭日:“此軍乃汝叔祖潘育龍所整理.為天下第一營伍,流風餘韻,至今可觀。若不能企及,何顏以對朕耶?”
參閱《清史稿》卷281;
《白銀市誌》
嘉木樣·華秀·俄項宗哲
嘉木樣·華秀·俄項宗哲(1648—1721年)藏族。出生於今夏河縣甘加鄉阿秀族,為拉卜楞寺院創始人,亦稱嘉木樣一世。藏傳佛教著名學者。
幼時,即行儀端莊,時作建寺說法之狀。7歲從其伯父學習,為解惑常質疑再三,因而進步神速。13歲時出家修習,受沙彌戒,學習愈益發奮,乃至衣不解帶,通宵達旦。21歲時,不顧家人阻攔,執意進藏修習,並發誓:“學法未成,絕不回還。”抵拉薩後,入哲蚌寺郭莽學院進修,為期不久,參加大法會,在佛學辯論中,舉一反三,語驚四座,由是聲望日著,25歲時取得“噶舉巴”學位。27歲畢業於般若班,在達賴五世座前受具足戒。繼轉入續部下學院攻讀密宗,4年中一日不輟。後經藏地大德學者共集問難,他一一應對,各方學者為之傾倒。西藏地方首領第巴桑結屢挽其任阿裏梯當寺、噶丹寺、郭莽學院、續部學院等處視事,均堅辭不就。33歲時在著名修行聖地增善山靜修20年,至53歲時,六世達賴應郭莽學院眾僧之請求,堅挽其出任該院堪布,傳授五部大論精義,由是該院人才輩出。其間所著《五論廣疏》,被甘、青、川、蒙、藏等處佛教寺院奉若瑰寶,至今仍為傳承講授所依。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受拉藏汗之請,任磐石寺主持。其時,青海和碩特前首旗河南親王濟農遣使入藏,敦請他回原籍建寺宏法,乃於六月東返,擇山川靈秀之夏河畔為址建寺。達賴喇嘛頒發印信,封其為郭莽額爾德尼諾門罕(多門大寶法王)。建寺之初,親王濟農選僧徒300人,並獻可容800人的方形蒙古包一座,遂開山安眾。又親往青海佑寧寺建立續部學院,前往廣寧寺、郎木寺等處宣揚佛法。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赴夏河沙溝寺黑龍穴開啟伏藏,取出佛像、寶牒、法螺等,並委其徒賽倉一世主持沙溝寺教務。庚子年(1720年)康熙皇帝頒賜金印金敕,封為扶法禪師班智達額爾德尼諾門汗。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圓寂,河南蒙旗親王夫婦及僧俗集資白銀1000兩,建成肉身靈塔供奉於祀殿,以示崇敬。他親自選址奠基的拉卜楞寺,曆經六世嘉木樣的增建,規模愈來愈大,成為西藏以外與青海塔爾寺齊名的著名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