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鬆花庵詩草》、《鬆花庵逸草》、《蘭山詩草》、《四書詩》、《鬆花庵律古》、《沅州雜詠集句》、《瀟湖八景集句》、《鬆崖文稿》、《鬆崖稗珠》、《鬆崖詩話》等,又有《韻史》、《詩餘》、《試貼》、《製義》等刊行於世。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臨洮縣誌》
劉一明
劉一明(1734—1821年)號悟元子,又號素樸子、披褐散人。清代隴上著名道士。原籍山西曲沃縣,後定居榆中縣興隆山。少時熟讀儒家經典,學醫,習書。17歲出家學道,雲遊四方。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度西遊隴上,至榆中興隆山,“愛山水之佳,因留其地”,結廬定居。時經明末戰亂,興隆山廟宇建築殘廢敗落,所存無幾。乃遍曆蘭州、臨洮各地,廣為募化,受金縣(今榆中縣)把總林啟明支持,經多年籌集資財,始組織修建,曆經10餘載苦心經營,次第建成殿、閣、樓、亭62座,使興隆山重為遊覽勝地。為使寺觀修繕維持,又募化資金購田出租,並在禪寺溝設置義塚地。
修建工程基本完成。即隱居寺觀,潛心研究易經、醫學和道家經典,著書立說,刻版印刷。經30多年勤苦鑽研,先後著成《三易注略》25卷、《周易闡真》5卷、《孔易闡真》2卷、《道德經要義》1卷、《道德經會義》3卷、《參同契直指》8卷,《悟真直指》3卷、《柄雲筆記》4卷、《眼科啟蒙》4卷、《經驗奇方》2卷、《經驗雜方》2卷、《指南針》13卷、《會心內集》2卷、《會心外集》2卷、《金丹口訣》4卷,以及《修真辨難》、《四百字解》等近20部著作,並由自創棲雲山刻坊刻印。所辦刻坊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刊印吳承恩的《西遊原旨》24冊,為存書最多之甘肅古代刻書機構之一。
1821年(道光元年)正月初六逝世,終年87歲。
參閱《榆中縣誌》
土觀·羅桑曲吉尼瑪
土觀·羅桑曲吉尼瑪(1737—1802年)藏族。天祝縣人。青海互助縣郭隆寺(佑寧寺)五大活佛之一土觀活佛第三世。藏傳佛教著名學者。
出生於涼州朋措隆巴穀紮底氏族即今天祝縣朵什鄉直岔村,6歲時被迎至郭隆寺坐床,19歲前往拉薩,人哲蚌寺郭莽紮倉深造。因聰明過人,所學出類拔萃,先後拜二世嘉木樣、章嘉三世、班禪六世等大活佛為師,聆聽教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西藏夏魯寺堪布,向僧人中之有大成就者諸多格西講授《菩提道次第》之三種解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返回青海,任郭隆大堪布。按格魯派教規,嚴格教程規定,整頓學風,使講學風氣為之大變。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召赴京.任朝廷掌印喇嘛、禦前常侍禪僧等職。章嘉活佛升任大國師後,土觀即為大呼圖克圖,乾隆帝又封其為靜悟禪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與塔爾寺寺主阿嘉活佛一起建造塔爾寺八座如意寶塔,至今完整無缺。
先後任青海塔爾寺、郭隆寺及甘肅法藏寺等著名寺院法台.在青海、甘肅、北京、蒙古等地廣泛傳經弘法,受廣大僧眾敬仰。土觀三世通曉梵、藏、漢、蒙、滿多種語言文字,著有《宗教流派鏡史》、《貢擾饒薩傳》、《耶攝丹貝鍾美傳》、《劄什嘉措及其子弟合傳》、《阿旺曲吉嘉措傳》、《塔爾寺寺誌》等276部(篇)著作,尤以成書於嘉慶六年(1801年)的《宗教流派鏡史》極負盛譽。此書論述印度、西藏、蒙古、於闐、中原、香巴拉等各地教派發展曆史及教義要旨,對藏傳佛教前弘、後弘兩期所流行寧瑪、噶當、噶舉、希結、薩迦覺囊、格魯等大小教派,以及漢地儒學、道教、藏區苯教均作論述,為藏族史著中最為係統、完備的名著,至民國時,即有漢、英、德、俄等多種文字翻譯出版。
土觀三世學識淵博,佛學造詣極深,參與蒙譯、漢譯藏文大藏經工程。又是傑出詩人,詩作多有吟頌錦繡山川、古跡名勝佳篇,如《章嘉國師誕生地讚》略日:“此處的草原如潔淨的雲裳,此處的溪水發出悅耳聲響,此處的鮮花如盛裝的少女.像健壯勇武青年神采飛揚。此處的各種樹木枝葉挺拔,成群蜜蜂在這裏輕聲歌唱。羽毛美麗的飛鳥婉轉啼鳴,悠閑的野獸互相追逐嬉鬧。海螺白崖正符合七寶之數,像排列著演奏仙樂的樂隊,籠罩四邊原野的濃密森林,像帝釋天陳列的排排供品。”現有《土觀三世詩歌選》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