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九年(1744年)攜帶《古蘭經》、《穆罕買斯》、《曼達耶亥爾》3部經典經中亞布哈拉等地回到河州,在虎夫耶法寺門宦馬來遲處講學。宣傳伊斯蘭教蘇菲派哲赫忍耶教義,提出革除世襲的門宦製度,減輕教民的宗教負擔,簡化宗教儀式,強調布施應用於周濟窮人,阿訇不能個人占有;針對花寺道祖馬來遲傳教權於其子.則力主教權傳承應“傳賢不傳子”等,引起法寺門宦上層反對,被迫離開河州,赴皋蘭南鄉馬坡傳教。不久遷安定(今定西)官川定居。重伊斯蘭教之道乘,傳“脫勒格提”,被信徒尊為“官川阿則孜”f即官川老人家)和“穆勒師德”(即指教者、引領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進入循化廳(今青海省循化縣1撒拉族地區傳教,歸信者甚眾。其後,又在蘭州及寧夏金積堡等地發展信徒。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廳新(哲赫忍耶)老(華寺)教衝突。清官府調解不公,三月十八日蘇四十三率領新教群眾起義,清廷派兵鎮壓起義之時,亦將他逮捕,關押蘭州獄中。同月二十七日.蘇四十三圍攻蘭州西城,他因嚴辭拒絕規勸起義軍退兵,被布政使王廷讚殺於城上。子女充軍雲南、新疆等地。遺體葬於蘭州東崗桃樹坪。
曾孫馬元章,任哲赫忍耶教派第七輩教主,重振哲派,使哲派有重大發展。
參閱《臨夏州誌》;《張家川縣誌》;
《中國回族大辭典》
策墨林·阿旺楚臣
策墨林·阿旺楚臣(1721—1791年)俗名丹巴。藏族。清代西藏地方政府攝政王。出生於卓尼縣洮硯鄉達勿道村。7歲出家於臨潭縣察道寺(俗稱閆家寺),取名阿旺楚臣。
15歲入卓尼大寺顯宗學院。33歲時赴藏深造,人色拉寺麥紮倉。學習刻苦,38歲取得首名“拉仁巴”學位。後轉入密宗學院研習,成績優異,由喇嘛翁則(領經師)升任密院赤巴(法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為清廷駐藏大臣與地方政府推薦,赴京主持雍和宮教務。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西藏第穆攝政諾門汗逝世,八世達賴年幼不能主政,乾隆皇帝為其加封“甘丹嘉熱圖諾門汗”後,又晉封“雍和宮額爾德尼諾門汗”,命其返藏署理政教事務。同時,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甘丹寺第六十一任赤巴兼八世達賴絳白嘉措的經師。任攝政後,治理有方,迅即獲西藏各界擁戴。八世達賴親政後,乾隆帝仍命其主持商上事務,協助達賴理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色拉寺旁捐資建一小寺,乾隆賜寺名為壽寧寺,並禦書匾額《祥輪普渡》及法器等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被召進京供職。為保持西藏地方的安定,複派其進藏協助理政,授予特權,加封“噶勒丹錫呼圖克圖薩瑪第巴克什”,並加“衍宗禪師”銜號。阿旺楚臣二次進藏,一如既往,恪盡職守。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園寂於色拉寺,享年71歲。因其曾任西藏地方政府攝政,故裏俗稱“藏王”。遺體火化,部分骨殖安葬故裏,俗稱“藏王墳”。阿旺楚臣之後的第六十二任甘丹赤巴(即策墨林)阿旺江白粗臣嘉措、六十三任甘丹赤巴阿旺羅桑丹貝堅參、六十四任甘丹赤巴阿旺土登凱珠格勒嘉措均係卓尼阿旺楚臣族人。
其轉世之二世,為策墨林·阿旺江白粗臣嘉措,於1792年出生於卓尼城內。獲色拉寺居曼劄倉“拉仁巴”學位。嘉慶帝命為其於大昭寺西建寺一處,賜名為“祝壽寺”。後任甘丹寺第七十三任赤巴,西藏噶廈政府攝政,主持十世、十一世達賴喇嘛靈童的選定及坐床,賜呼圖克圖封號。後受清廷駐藏大臣琦善誣陷,被革職回原籍,在卓尼禪定寺圓寂。
參閱智貢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
《卓尼縣誌》
吳鎮
吳鎮(1721—1797年)字信辰,號鬆崖,又稱鬆花道人。狄道(今臨洮縣)人。清代隴上著名詩人。
鎮12歲能詩,17歲中秀才。20歲後受業於名師牛運震,學業大長進。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舉人,授陝西韓城教諭,遷山東陵縣知縣。時值壽張縣農民暴動。官府對捕獲暴動及隨從群眾殘酷鎮壓,砍足斷手,鎮從寬論處,釋放無辜群眾300餘人。調任興國州知州,剖析判案,公允準確,深受好評。鄰縣民有被人殺害者,地方官以自縊結案,其子不服,多次上訴,上級委鎮處理,鎮查明,將凶犯正法,遠近稱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調湖南沅州知府,興辦地方公益事業,受到百姓稱讚。後因強調民間疾苦,耿直敢言,得罪權貴,以隱蔽屬縣亂事被責失職,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被罷職。離沅州時,行裝隻書畫數卷,沅石數方。
回故裏後,講學蘭山書院,務崇實學,多所成就。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病回狄道原籍。嘉慶二年(1797年)病逝,終年77歲。鎮生平博學,長於文章,尤精於詩。精研聲律,嚐以趙秋穀《聲調譜》乃古詩聲調,不中於律詩,律詩聲調最易知,而學者多茫然不明;《東陽八病》亦論古詩,今以繩律,可使聲調和諧,至於宛陵之《注》,則至完善,但其說尚簡略,於是作《聲調譜》及《八病說》,所論多為前人所未及。又每自雲“古期漢魏,近體期盛唐,合而衷諸三百篇,師其意,不師其體,唐以後蔑如也”。保存的詩作有1000多首,充滿地方特色與鄉土氣息,如膾炙人口的《我憶臨洮好》十首,經久傳誦。其一日:“我憶臨洮好,春光滿十分,牡丹開徑尺,鸚鵡過成群。渙渙西州水,悠悠北巔雲。劇憐三月後,賽社日紛紛。”其二日:“我憶臨洮好,靈蹤足勝遊。石船藏水麵,玉井瀉峰頭。多雨山皆潤,長豐歲不愁。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又如《金城感懷》:“一別皋蘭數十春,眼前風物尚如新。客來大似遼東鶴,城郭依然少故人。”詩人袁枚稱讚其詩為“新妙奇警,奪人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