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玉自幼敏慧好學,諸書無所不閱,博覽典籍詞章及稗史小說。成年後,出嫁福州望族林肖蝓為妻。因受家鄉唐代隴西籍傳奇作家李公佐、李複言、李朝威等所作《柳毅傳》、《杜子春》、《謝小娥傳》諸傳奇影響,留心采奇集異,醉心於彈詞傳奇小說創作。一生以著書自娛。除刪訂《三奇緣傳》(今佚)外,花費近30年時間,於清道光辛醜年(1841年)寫成《榴花夢傳奇》357卷,未竟而逝,後三卷由清末福州文人翁起前續寫完成,共360卷。《榴花夢傳奇》為我國篇幅最長的優秀古曲彈詞傳奇小說,全書達483萬字,比曹雪芹的《紅樓夢》長4倍,與《紅樓夢》有雙璧之譽。全書用七字一韻的韻文體寫成。抄本於道光年間在福州流傳,時人爭相閱讀,閨閣婦女轉抄尤盛。全書以唐朝衰落為背景,借桓武、羅玉桂、梅媚仙、桂桓魁四大家族變化,評論當時時政,情節突出描寫文武雙全、治國幹才女英雄桂桓魁(桂碧芳)之一生。如作者自序所稱晚唐“幹戈群起,讒謗交加,骨肉散而怒泣生,國家危而猜疑起”,來借古諷今,抒發其憂國憂民之情思。
現代文學史家鄭振鐸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福建發現《榴花夢傳奇》手抄本,進行校勘,並將《榴花夢傳奇》改名為《榴花夢》。《榴花夢》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參閱《隴西縣誌》
馬葆真
馬葆真(1772—1880年)經名豪木權,東鄉族。今東鄉自治縣春台鄉北莊村人。中國伊斯蘭教北莊門宦創始人。
葆真出身農民家庭,幼時在本村清真寺念經,及長,人河州八坊老王寺攻讀阿文,後接受華寺門宦教旨,在東鄉傳播。嘉慶五年(1800年),赴新疆求學,因未遇來莎車傳教的伊斯蘭學者舍赫烏尼亞而返。嘉慶十七年(1812年)再赴新疆,拜見舍赫烏尼亞,接受其所授虎夫耶學理,並得到傳教憑證。
嘉慶十九年(1814年),首次徒步去麥加朝覲,得“哈智”稱號。回國後在東鄉北莊傳教,不久遷新北莊,逐漸形成北莊門宦。此後又兩次赴麥加朝覲及訪師求學。他不提倡教民向其跪拜,反對教派、門宦之間互相詆毀;主張傳引人必須具備“哈智”身份和莎車教堂的傳教憑證;認為“五功”、“坐靜”、“念迪克爾”三者同等重要,教徒嫁娶先得傳引人同意;要求用“傳轉”《古蘭經》為亡者贖罪。以上主張受到信教群眾普遍尊重與擁護。逝世後,不少其他教派與門宦的穆斯林亦參加葬禮。光緒時,信眾為其立《北莊追遠亭碑》和《北莊拱北阿文碑》,記述其傳教事跡。
生三子:長豪三,次豪三尼,季尤素福,均為河州著名阿訇。他之後,北莊門宦由其子孫承襲,至上世紀末,傳六輩。
參閱《臨夏州誌》;
《東鄉族自治縣誌》
張澍
張澍(shu 樹)(1776—1847年)字百瀹(yue 越),又字壽穀、時霖;號介侯,又號鳩名、介白。武威人。清代著名學者。父應舉,為秀才。母張氏,元朝駙馬高昌王後裔。
澍童年喪母。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10歲入鄉裏私塾。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人,嘉慶四年(1799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六年(1801年)散館,派任貴州玉屏知縣,後以廣順州知州,代理遵義知縣。
嘉慶九年(1804年)正月,卸任後因生活困難,接受漢南書院講席之聘。嘉慶十年(1805年)入京,後兩年內曆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嘉慶十三年(1808年)至十五年(1810年)主講蘭州蘭山書院。後在安徽治水有功,補任四川屏山知縣。又代理興文、大足、銅梁、南溪知縣。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西永新知縣。翌年代理臨江通判時,因前任欠公款事被牽連革職。道光八年(1828年)再補授瀘溪知縣,道光十年(1830年)引疾辭職。結束仕宦生涯。
此後,遊曆江西、安徽、江蘇、湖北等地,與名流宋翔鳳、鄧廷楨、陶澍、錢泳、俞正燮交往等交往。57歲時回到西安和樂巷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不久,患眼疾,雙目失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初八日,卒於西安寓所。
“澍性亢直,所至輒有聲。在鈐時,巡撫初彭齡過縣,澍杖其仆之索金者。座主蔣攸銛督四川,甫下車,舉劾屬吏,風采嚴峻。澍上書論其循情市恩,黜陟不當,以此官不遂。務博覽經史,皆有纂著。遊跡半天下,詩文益富。留心關、隴文南,搜輯刊刻之。而《姓氏五書》尤為絕學”。
擔任縣官時,重視地方誌的編纂,主持重修的縣誌有《屏山縣誌》、《瀘溪縣誌》,親自編纂的有《五涼舊聞》、《大足縣誌》、《涼州府誌備考》、《續黔書》、《蜀典》等。嘉慶十五年(1810年)秋,在遊武威城內清應寺時,發現西夏碑《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澍一生著述甚豐,清張之洞稱其“才氣無雙,一時驚為異人”。生前已刊行的著作有《姓氏尋源》45卷,《姓氏辨誤》30卷,《西夏姓氏錄》5卷、《續黔書》8卷、《蜀典》12卷、《大足縣誌》8卷、《養素堂文集》35卷、《養素堂詩集》26卷、《二酉堂叢書》21種27卷、《諸葛忠武侯文集》4卷、《附錄》2卷、《諸葛故事》5卷。未刊著作多種,其中大部分遺稿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被法國人伯希和以低價收買,帶到法國,收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少部分於1963年由陝西省博物館收藏。著名敦煌學家向達稱:“(介侯)先生一生於關隴文獻,網羅放失,不遺餘力。生平著作等身。其《二酉堂叢書》藏書家幾於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