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馬部回軍隨甘軍董福祥出入戰場,成為董軍主力之一。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月,馬占鼇在大河家病故,終年56歲。其子安良後為甘肅提督,與其原部屬馬海晏、馬千齡及其子孫逐漸形成地方軍閥勢力,統治甘、寧、青半個多世紀。
參閱《清史稿》卷412;
《臨夏州誌》
任其昌
任其昌(1830—1900年)字士言,秦州伏羲城(今天水市秦城區)人。出身書香門第。晚清隴上教育家、學者、詩人。
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遵父“即餓死,勿改業”之囑,刻苦攻讀。鹹豐八年(1858年)中舉。秦州知州董平章賞其才學,並將州署所藏書籍盡數提供參閱。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次年奉母攜妻赴京就職,做小京官7年。妻病逝,母多病,於是棄官歸裏。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講天水書院,後移講隴南書院,前後近30年。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使秦州學風土習為之一變,門下受業約千人,其中進士及第和中舉者達八九十人,被譽為“隴南文宗”。
性剛直,守信義,理事勤慎,教學之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深受秦州土民稱頌。光緒四年(1878年),秦州大饑荒,知州陶模請其總理賑濟事宜,他忠於職守,對逃荒饑民食宿困難多方籌措,日夜安排,救活災民數以萬計。光緒十一年(1885年),分巡鞏秦階道姚協讚主持重修秦州伏羲廟,特邀他負責籌集款項,使工程得以順利完工。
光緒二十六年(199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失守,其長子承允在京師為官,音信不通。他憂國傷時,又念及子孫,遂染疾病,臥床不起,手書《病中留別親友》和《自挽》兩詩,擲筆而逝。其中《自挽詩》雲:“飛雨流雲過此生,有情何似總無情。可憐耿耿胸中血,埋向青山作五兵。欲歸兜率知何處,待上蓬山隔幾層。為報九原強死鬼,好嚴甲仗待張興。”
地方士紳追念他,私諡文介,並於城南三台寺、伏羲廟來鶴亭立祠。民國三十年(1941年),又將其故居伏羲城南巷子改名“士言巷”,以誌紀念。
“其昌生平行已處世,斤斤於義利之辨,不敢少有出入。而博聞強識,覃精三禮之學,尤長於考訂史事。所為古文,風力雅近宋人”。
著有《敦素堂詩集》、《敦素堂文集》、《秦州直隸州新誌》(與伏羌王權合撰)、《蒲城縣誌》、《史臆》、《八代文抄》,尚有編輯未成之《三禮會通》、《史評》等著述。
長子承允,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任內閣中書。後主講隴南書院,人稱小任山長。1934年病逝,天水全城歇業,送葬者達萬人。著有《桐白生齋詩文集》、《秦州直隸州新誌續編》。與同邑回族進士哈銳共修《天水縣誌》,未競而卒。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天水市·秦城區誌》
張國常
張國常(1836—1907年)字敦五,別署冬塢,蘭州人。清末隴上學者。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舉人。光緒三年(1877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數月後辭職歸裏。
受陝甘總督之聘,任蘭山書院山長20多年,“從者甚眾,為一代宗師”。學者劉爾炘、王炬等均為其所培養。光緒十六年(1890年),甘肅學政胡景桂疏薦,加員外郎銜,以表彰其興學造士貢獻。是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陝甘總督楊昌浚在督署東側創設甘肅電報局.栽電杆架設通信線路。時逢旱情嚴重,部分紳民輕信謠言,議論毀壞電杆。國常出麵解釋:“旱澇經常發生,一旱就怪罪電杆,澇災將怪罪誰呢?甘肅曆史上多旱災,地方誌多有記載,那時何曾有電杆呢?”群情始為安定,電信線路架設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奉詔改書院為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停科舉,紳士學子深惑不解。國常撰《誥授光祿大夫錫侯尚書崧製軍德政序》,支持這些舉措,鼓勵學生考入學堂,學習算學、輿地等自然科學,“讀書用書以自振”。
國常教學之餘,勤奮讀書,潛心治學,精於考證。著有《聽月山房詩文集》30卷(佚)、《土司蕃族考》1卷、《甘肅忠義錄》30卷,又編纂《重修皋蘭縣誌》30卷,補缺正誤,理紛刪僭,數年始成書,詳博精審,學者稱賞。陝甘總督楊昌浚令蘭州道籌資刊印。有人疑心意在牟利,他堅辭不受印資,自積山長薪金500兩,囑子林焱與劉爾炘刊印。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病卒,年72歲。葬蘭州東川。
子林焱,進士,民國時曾任甘肅省議會議長。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蘭州市·城關區誌》
董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