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清代(6)(2 / 3)

政勤奮自勵,苦學不倦,博學多識,既精於宋明理學,嫻熟文史,又旁涉天文、堪輿、醫學,為隴右士人接觸西方天文觀之先者。著有《學話辨惑》、《瑣言》、《半讀軒私警錄》、《皋蘭續誌稿》、《乾象古今集說》、《理氣諸圖形》、《仁堂雜草》、《隴學編》、《外天辨略》和《柳穀雜吟》等多種,被譽為“隴人之師”。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蘭州市·西固區誌》

王權

王權(1822—1905年)字心如,號笠雲,伏羌(今甘穀縣)人。清代隴右著名學者。

權幼時家貧,勤苦好學。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人,先後主講岷縣文昌、秦州天水、寧遠(今武山)正興、文縣興文四書院,造就人才甚多。鹹豐八年(1858年)選授文縣教諭。鹹豐十一年(1861年)當地藏民發動事變,執縣令,繼任縣令派人安撫,藏民頭目提出“誠得漢人有行義者來,約可訂也”,權慨然前往,深入宣諭30餘寨,事終平息。

父汝揆,任平涼教諭,回民反清軍攻陷城,死難。權誓複仇,遂從軍,向主政者上《隴右戰防竊議》,為《審寇》、《審機》、《審敝》、《審方》“四審”,以為平亂方略。

以勞敘為知縣,官陝西。初署延長縣,值兵荒後,權單騎至縣,招撫流民,開墾荒地,給牛種,設粥廠,散發棉、衣,民困複蘇。同治十三年(1874年),移興平知縣。訪兵亂時抗暴死難者,請建坊紀念,捐俸千金以資文社。興平為西北要衝,供應浩費,民不堪命。權為節浮費買馬,令農民畜之以給役,其他驛遞催課諸規費,凡近誅求者,悉罷免。駐藏大臣某過境,其仆需索強橫,置之以法。陝甘總督左宗棠途經縣境,權迎於道路,左下車扶起,日:“足下乃隴右讀書人,宰相不為縣令下車,特為讀書人下車。”光緒三年(1877年)陝西大饑荒,力請糴穀賑救,又捐廉俸設粥廠,親自散給饑民。光緒七年(1881年),又遭大災,省臣欲諱隱災情,令改所上呈冊,權堅持不可,奉命募捐穀,據理爭免捐,被革職。士民赴省泣訴其寬,挽留,不久複職。請免空糧並錢穀諸積弊,民為立生祠。移知富平縣,一如既往,又遇災荒,奏請免地丁之半。年餘,以為父建祠事,假歸。分廉俸銀周濟鄉族貧困者,又捐資千金為本邑文社。後不複出仕,專心研究學問。與天水任其昌分修《秦州新誌》,甚稱明備。平時不與聞官府事,然於地方有裨益者,必極力讚助。接見後學,娓娓終日不倦,而辭貌莊肅嚴然,人望而畏之。關隴人士奉為師表。及卒,遠近聞者莫不歎息。

所著有《輿地辨同》、《辨同錄》、《詁剩》、《童雅》,皆漢學類。又有《笠雲山房古文集》、《笠雲山房詩集》。其詩如《初夜抵家》:“真見柴扉豈夢中,抖衣立馬月朦朧。比鄰爭怪來何客,古樹猶應識此翁。隔舍朱甍今灌莽,逢人蒼鬢昔兒童。銷憂縱有琴書力,難得風光栗裏同。”《秦州寓所喜晤任士言農部》:“臒貌頻年夢裏看,翩來執手並悲歡。京華遊記重陽雨,仕宦途經十八灘。下水回舟今見幾,焦原立腳古稱難。白須始退真慚晚,何似郎曹早掛冠。少年簪杏曲江濱,老戀皋比自愛貧。高木剪枝增勁直,寒山露骨轉嶙峋。藥籠誰複收吾輩,椽筆終須到古人。且抱韋編牢閉戶,書堂原與宓羲鄰。”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甘穀縣誌》

馬占鼇

馬占鼇(1830—1886年)字魁峰,又字鼎臣,經名阿卜都裏阿則茲。回族,河州(今臨夏)人。

7歲入清真寺學經。24歲起,在大河家清真寺為阿訇,常“濟貧恤孤”,對“放債吃利,尤為禁止”,並以“遺子千金,何如教子一經。既知遵經,安用金為?予債者,止利之爭,先從我始”為訓。

清同治初,河州回、東鄉等族民眾相繼反清。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東鄉族首領馬悟真、南鄉回族首領閔殿臣等率眾舉義,圍攻河州城不克,向馬占鼇求援。十一月,馬占鼇被推為主帥,於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河州城,與金積堡(寧夏)馬化龍部、西寧馬文義部、肅州馬文錄部聯合一體,縱橫隴右。

同治七年(1868年)十月,陝甘總督左宗棠指揮湘軍分三路進兵,於同治十年(1871年)攻陷金積堡,剿滅馬化龍部,隨之大舉進攻河州。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河州回軍同清軍在太子寺展開大會戰,湘軍勇將、總兵傅憲宗、徐文秀被擊斃,清軍全線潰敗。馬占鼇召集各頭領提出乘勝降清,稱:“長此以往,終非久計。金積堡馬化龍已被摧毀,我軍勢孤力單,恐將招致不利,步其後塵。”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繳納武器槍矛1.4萬餘件,馬4000匹。左宗棠分別以軍功記名,將其所部改編為馬隊三旗,馬占鼇為督帶,歸河州鎮節製,同清軍一起鎮壓反清義軍。不久,率部捕獲在河州一同舉義的撒拉族頭領馬彥龍等,交清軍殺害。又誘騙馬桂源、馬本源至蘭州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