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後記(1 / 1)

我們編寫這部書的想法在10多年前就產生了。直接動因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少朋友由於對甘肅曆史和隴文化了解不夠,鑒於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甘肅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對甘肅存在一定的悲觀思想甚至自卑心理。因此,通過介紹宣傳甘肅悠久輝煌的曆史和隴文化精神特質,使人們正確理解和認識甘肅,從而增強甘肅發展的信心,激發建設甘肅的熱情,編寫一部《甘肅曆史人物》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曆史人物不但個體反映了甘肅悠久輝煌的曆史,而且集中體現了隴文化的優秀精神特質,通過這些曆史人物可以直接地感受和理解甘肅曾經的輝煌.經過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也一定會迎來新時代的輝煌。

甘肅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生活在隴原大地的各民族在開發建設家園中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隴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社會曆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從整體上說,隴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支柱的漢文化、以佛教思想為支柱的藏文化和伊斯蘭宗教思想為支柱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共同組成的多元一體文化。甘肅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現實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必然由各民族共同努力來推動。但由於時代的局限,舊的史書所記述的甘肅曆史,基本上隻是漢族和漢文化的一部分.忽略了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遠沒有反映出甘肅曆史的真實狀況。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從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構成的甘肅曆史的具體實際出發,利用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甘肅地方史和民族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新成果,遴選各方麵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編寫一部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又能較為係統全麵地介紹宣傳甘肅曆史和甘肅古代人物的資料性著述,不僅必要,而且也有意義。從這一願望出發,《甘肅曆史人物》可謂特色鮮明,特點突出。一是篇幅較大,收錄人物數量多。關於甘肅曆史人物的專門著述不多,至目前,篇幅最大的仍然是民國著名學者張維的《甘肅人物誌》,收入遠古至清代隴籍人物394人。上世紀80年代後出版過一兩部甘肅曆史人物的著述,篇幅均較小,收入人物僅百名左右。《甘肅曆史人物》40多萬字,收入遠古至清代人物365人,包括了各個曆史時期和各民族、各方麵的代表人物,篇幅與《甘肅人物誌》大體相等,但人物遴選範圍則廣泛得多。二是取材範圍廣,所記人物內容豐富。與《甘肅人物誌》相比,《甘肅曆史人物》大大突破了僅以《二十四史》與舊誌資料為限的取材範圍,廣泛收集利用了藏文史料、伊斯蘭教與回族等民族宗教研究資料,碑石銘刻以及曆史人物墓地、祠廟、遺跡、墨跡、遺物等現存有關實物資料,增加了人物資料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使讀者對曆史人物的了解更加明確具體。三是改變以漢族為中心和官本位的傳統模式,大幅度收入少數民族和宗教、科技、藝術、婦女等方麵的人物。其中有舊誌所不載的藏族和回族重要人物60多人,拓寬了甘肅曆史人物的領域,豐富了甘肅曆史人物的內容。四是撰寫方法上采取史誌結合的形式。敘而不議,寓褒貶於記事之中,客觀記述人物的活動史實與言論著述、功績影響,平和公允,真切自然。五是對每位人物撰寫所依據的原始資料都注明主要來源,增強了資料的科學性,也為讀者進一步研究了解這些曆史人物提供了準確的線索。六是采用較為簡潔的半文半白語體和簡化字,避免了人物原始資料和《甘肅人物誌》文言文及古體字、繁體字晦澀難懂的弊端,為讀者閱讀提供了較大便利。

我們三人上世紀70年代曾在一起共事,對編撰這部書稿醞釀時間很長了,由於各自工作事務繁忙,直到近幾年才正式著手編撰。本書由我主編,韓博文、陳啟生撰稿,精心遴選甘肅曆史人物365人,於2003年完成初稿,2005年完成二稿。本書編寫出版中,得到了有關領導和朋友們的關心支持。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在書稿剛完成時即為本書題詞,省委書記陸浩作序,在此謹致謝忱。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編寫本書,我們曆經五六個春秋,付出了艱辛。但是,由於規劃篇幅的限製,本書對所收甘肅曆史人物的記述是比較簡略的,對每位曆史人物的記述仍不夠深刻豐富。這使我們深感不安。同時,由於工作條件和能力所限,書中一定會有不少差錯失誤,謹請讀者批評指正。

郝洪濤

2007年11月23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