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一代宗師,風範長存(1 / 2)

徐光啟入閣為相的時間非常短暫,僅一年零幾個月,其中還有好幾個月身處病中。這一年多,徐光啟也曾一度有過大展雄圖的想法。比如崇禎六年(1633年)初的一天,崇禎皇帝和他說起準備讓他以首相的名義到前線巡邊,指揮戰鬥。他從朝中歸來後喜形於色,一夜都沒睡好,希望能在北邊疆場大顯身手。但是,在為相的大部分時間裏,徐光啟的內心是痛苦的,常常吟誦“一人計不用,萬裏空蕭條”的唐人詩句以自遣。此時朝中一批奸臣當道,對他處處掣肘,許多朝臣又都隻求自保,不願為國分憂,自己的正確主張反而得不到施行,國勢日見衰敗。另一方麵,他的同道好友又一個個先他而去,使徐光啟倍感寂寞,因此,他的閣老生涯在政治上經常是消沉的。

崇禎六年(1633年)三月,年已72歲的徐光啟多年的脾胃宿疾突然加重,接連數天不能進食,一吃就嘔吐,渾身疼痛,嚴重時還會昏厥。這使他深感自己的健康狀況已無法堅持工作,就向皇帝請病假在家調理,一直到四月才回閣視事。這年十月,徐光啟感到自己實在是病體難支,又一次上疏乞休。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徐光啟仍堅持工作,盡力整理曆書的最後書稿。十月三十一日,徐光啟向皇帝上疏,預報第二年三月十四日將出現月食,詳細稟報了月食的時間和起複方位,還詳細彙報了曆書的編寫進展情況。十一月七日,徐光啟自感病情更加嚴重,寫信讓兒子徐驥速來京城,又上疏給皇帝,保舉了修曆有功人員,懇請皇帝給予獎賞。他特別提到了傳教士羅雅穀和湯若望,希望皇帝給予嘉賞,並賜給他們田宅,使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能安心地為明政府工作。徐光啟上疏向崇禎皇帝報賬,交代了修曆的花費和物資的賬目結算情況。他又告誡在身邊侍奉他的孫子徐爾爵,讓孫子盡快抄錄《農政全書》,以便向皇帝進呈,完成自己的誌向。徐光啟的兒子徐驥追記父親的臨終遺言時說,父親“臨沒了了,隻以國家多故為念,一語不及於私”。就在這一天,崇禎六年十月初七(1633年11月8日),徐光啟帶著未完成的心願和對國事的滿腹憂慮,溘然長逝。

徐光啟去世的消息很快傳到宮內,崇禎皇帝對這位肱骨老臣的離去深感悲痛,宣布輟朝三天以示哀悼,追贈徐光啟為“少保”,贈諡號為“文定”。朝野上下,許多人見到訃告,都失聲痛哭。徐光啟逝世後,人們清理他的遺物,發現在他簡陋的鬥室裏,僅有一隻陳舊的木箱。打開箱子一看,裏麵有幾件破舊的衣服和一兩銀子,此外,便是大量的著作手稿。徐光啟的床上放著一隻冬天用來取暖的湯壺子,年頭長久,已經有了滲漏,以致破舊不堪的棉被漏下一個破洞。大臣們不禁感慨:“古來輔政大臣,廉潔如此,隻有徐公,別人誰也比不上!”有些正義的大臣將徐光啟“蓋棺之日,囊無餘資”的生活境況向崇禎皇帝作了彙報,請求朝廷給予其優厚的撫恤,以使那些貪汙受賄者聞之慚愧。崇禎皇帝當即派內官賞賜給徐家辦喪事所用物品及治喪銀兩等,又特派禮部尚書李康主持喪禮,並設專人護喪回到上海。

崇禎七年(1634年)年初,徐光啟的兒子徐驥扶柩南歸,將父親的靈柩暫厝於上海縣城南門外的雙園別墅。到了崇禎十四年(1641年),家人將徐光啟安葬於上海縣城西門外十餘裏的土山灣西北,即現在徐家彙的徐光啟墓地。因為徐光啟曾做過明朝的“閣老”,所以他的墓又稱為“閣老墳”。墓前有石人石馬、華表牌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徐光啟墓重加修葺,煥然一新。墓前石坊上的匾額曰“文武元勳”;兩邊的對聯是:“治曆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這副對聯實在是對徐光啟一生事業的恰如其分的概括。徐光啟是明代後期“實學”思潮的倡導者。他旗幟鮮明地提倡經世致用,開一代風氣之先。在反對王陽明心學的“空疏”,主張回到“經世致用”的樸學方麵,徐光啟可以說是先行者。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明末著名思想家主張經世致用,常被人們稱道,但開風氣之先的還是徐光啟。從明末複社的張溥、陳子龍到明清之際的一些啟蒙思想家的進步思想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徐光啟對他們不同程度的影響。徐光啟提倡實學,提倡經世致用,積極介紹西方科學知識,在扭轉明末的“空疏”文風和學風方麵,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徐光啟是明代中國向西方追求科學和真理的先行者,是明末溝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個重要人物。他生活的時代,是東西方科學文化發展競賽的重要時刻。徐光啟第一個意識到中國在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麵已經落後,他麵對西方的挑戰,響亮地提出了學習西方、趕超西方的主張,在宣傳和介紹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方麵,徐光啟有披荊斬棘的開創之功。徐光啟憂國憂民、改變祖國積貧積弱麵貌的強烈願望,驅使他堅持不懈,刻意追求。他好學不倦,即使身任宰輔,年逾古稀,仍然“目不停覽,手不停筆”。為了中華民族的興盛,為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徐光啟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一生,成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