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和家庭圈子
在上一章裏我們研究了李鴻章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產生這位東方超人的教育情況和國內環境,以及早年引導他思想和行為的事件與境遇。
首先,毫無疑問,李鴻章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母親強壯的體魄、非凡的精力、溫和的脾氣還有寬容的處世態度,這些特點讓他的私生活十分與眾不同,因此而結交了許多朋友,其中一些朋友便是在外交和生意中認識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在總督生涯起步時和其以後對外政策的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外國人的卓越認識,是明顯受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他與戈登將軍親密交往的影響。
有關李鴻章父親的事宜鮮為人知,我們隻知道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歸屬於“仕途不濟”、滿腹失意、沮喪的“候選”官員之列。李鴻章自己是一個堅定的儒學之士,總是宣揚道德之中孝順第一,在私人談話中很少說到自己的父親。在他為了訓練文采而撰寫的讚美詩中也沒有寫下對父親的懷念。
我們知道李鴻章的父親屬於文人學士階層;也就是說,他曾成功地通過省裏的鄉試,但和努力奮鬥的學者大軍中的許多人一樣,他既沒有能力又沒有手段來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他很早就成婚了,生了五個兒子(李鴻章排行老二),李鴻章的父親能為他們提供一般正統教育的入門課程:在鄉村博學者的指導下,幾個孩子都獲得了鸚鵡學舌般的背誦經典的本領,在中國,這些經典之作都被當作是對智力的啟蒙而廣為傳授。
上一章說到的那本所謂的《回憶錄》中,介紹了一些對於李鴻章在1846年與父親的關係。其中一篇文章據說是由李鴻章於25歲那年寫於老家合肥,父母當時都是42歲;這就說明李鴻章的父親早在15歲的時候就已成婚。另一篇文章標的日期是1846年1月的某一天,記錄了這位雄心勃勃的年輕學者不願聽從他“高貴而嚴厲的父母”要他成婚的想法。李鴻章的第一次婚姻應該發生在此時或不久之後,因為我們知道,在他1853年棄文從武之後不久,他年紀尚輕的妻子和孩子們都失蹤了,毫無疑問,她們都死於太平軍的襲擊中。
根據記載,李鴻章通過伯父(伯父在當地厘金稅征集處任職)的影響力,在衙門裏尋得了一個職位,而此時當地的知縣聽聞了這個謹慎行事的年輕人文采不錯,讓他倒背了《春秋》,他做到了,這使李鴻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在這幾年裏,通過勤奮的工作,他將精力放在通過修煉文學功底和寫作技能來提升自己的文學聲譽,這幫他鋪下了官宦生涯的康莊大道。
1847年,在為考取進士而設立的殿試中,李鴻章以第三名的成績在4000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進入了翰林院,即“文人雅士的棲息之地”。
1851年,他成為翰林院編修時,已有了不小的名聲;他那優美而儒雅的書法已經名揚於京城的文人雅士之中,甚至名聲已傳到了各個省市。但是,他到此為止除了展現了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對自身才能的敏銳認識外,還沒有表現出區別於正統儒家學者的精神特質。吸引他的老套僵化的學習體係,其所有細節完全還是父輩的那套體係,它摧殘了父輩也正破壞了他同時代人的精神活力和想象力。
無論倒背還是順背,李鴻章都能背誦整本的經典之作,撰寫出無數篇文、散文以及詩歌;同時,他的聰慧敏感讓他知道,要想踏上雄心勃勃的成功之路,必須有充實的錢包,以及貴人的相助。但是,在他進入翰林院的那年,在中國南部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有利地豐富了他的經驗,開闊了他的眼界。
李鴻章28歲那年住在安徽省合肥的老家,關於他在這個時期的職業,人們知道得很少。曼尼克思在為那本編造的《回憶錄》裏,描述了太平軍在李鴻章從京城返回老家的時候取得了如何驚人的進展,他寫道:“當他回到老家時,他看到太平軍一路走過,正向京城勝利進軍。當他看到那個給予他如此榮譽的朝廷和古老的政府身處危險之中時,愛國之情在心中澎湃不已。他立刻開始組織了一支去襲擊和騷擾敵軍後方的誌願軍。”道格拉斯教授對於李鴻章軍事生涯的發端也有大致一樣的描述,但是他把時間定為1853年初。但是,我們知道李鴻章在金錢上極為吝嗇,這讓我們很難接受這個故事,更不用說即便是他願意,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也不可能組織一支軍隊。
有一個更為合理的證據解釋了李鴻章為何放棄文人生涯而加入他所鄙視的軍事之中,即因為在太平天國強盛之後,曾國藩(大清帝國軍隊的都統)要求京城方麵配備一些秘書,而李鴻章得到了一個安徽籍翰林的推薦,獲得了其中一個前途不錯的職位。正如資料所說,他和父親(1856年去世)在為軍官征收地方稅中立了功,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們父子倆都是在曾國藩的領導下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