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道德經》03(1 / 3)

導言

《道德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修養道德,首先要弄明白“道德”是什麼?搜索“百度”,可以得到“道德”的定義,即: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麵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

這是比較正式的說法,跟我們通常受教育時,所謂的“要講道德”的意思相同。不過,本人私下以為,《道德經》中的“道德”與上述的定義有著很大的區別。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依本人淺見:

“道”可以理解為世界的本質,或者就是世界本身。它是一個和諧統一的,並且按照一定的規則不斷運動著的係統。它是客觀獨立的,而不是由哪些特定的人群來定義或實施的;

“德”可以理解為事物,特別是人類,遵循“大道”的過程。人類的行為服從於大道,不違背規律,才稱得上有“德”。反過來,讓道德為人類社會服務,則是不對的。如第62章所講:“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也就是說:在社會秩序的建設和維護過程中,對大道的遵循和應用是根本,其重要性猶在完善組織體係和法製體係之上。任何的社會組織,由小到大,自始至終,唯有遵循規律,遵從大道,才能實現其組織目標,避免因違背規律而受到懲罰。這才是自古以來人們遵道重德的原因所在。

宏觀上,一切事物的命運都是“大道”運行所產生的結果;

微觀上,“大道”作為一個係統來說,按照不同的維度,可以劃分為大小不一的子係統,每個子係統又可以劃分為更小的係統。舉例來說:“天大,地大,人亦大”是根據自然屬性不同進行劃分;而“身,家,鄉,邦,天下”則是按照社會範疇不同所做的劃分。

所有的係統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運行,例如:

相對低級的子係統,需要遵守其所屬的高級係統的規則,例如:企業實踐當中,具體職能部門要服從公司的管理,公司還要服從政府的統一管理;

不同的係統,在遵循“大道”的前提下,會表現出一定的自有屬性,例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其發展的路徑也各有不同;

係統內部某些個體的行為,有可能對係統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家庭成員的關鍵性決策,有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未來。

同樣地,運用係統的概念,可以對《道德經》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做出解讀:

“無以為”:不要僅僅以自我需求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也不要僅僅以自我需求的滿足程度為衡量價值高低的標準。

個人對於其所屬的係統,乃至對於更高級係統而言,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個人在一定的時空環境裏對於係統運行所起的作用,往往十分有限。例如:員工的日常工作對於一個龐大的公司來說,一般不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對於公司所屬的整個行業來說,個人的影響就更加微乎其微了。由此延伸,普通百姓之於國家,之於世界,更如同是螻蟻、草芥一樣的存在。既然如此,那麼,個人在社會體係當中有沒有價值?如果有,這個價值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首先,個人是構成社會體係的基本單位,個人的需求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總需求,個人的產出總和構成社會的總產出。在《道德經》第39章就有這樣的描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由此可見:個人是社會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基礎。脫離了個人的繁衍和生長,社會將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