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事業篇(1)(1 / 3)

泰興走出的“嫦娥”總設計師

文星

葉培健

【主人公簡介】葉培建男,1945年1月生,泰興市原胡莊鎮(現屬高港區)海湖村人。1946年,蘇中七戰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戰役打響。葉培建的父母隨部隊北撤時,將不足一周歲的他送到毓秀鄉現屬根思鄉李秀河村的外婆家。1951年,葉培建在李秀河村小學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一年後,父親抗美援朝回來,葉培建開始跟父親“轉戰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過學。”1966年畢業於湖州中學。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80年赴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留學,1985年獲科學博士學位。1987年任五院50研究所主任。1988年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技委常委。1989年以來,先後擔任院計算機應用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93年之後,先後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平台首席專家、月球探測衛星技術負責人。2000年被國防科工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擔任“嫦娥”總設計師、總指揮。

一、母親心中的兒子

2007年10月18日,南京邁皋橋一棟普通的宿舍樓內,有位默默關注“嫦娥一號”的白發蒼蒼的周女士。她就是我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江蘇泰興籍中科院院士葉培建的母親,當年已81歲。

葉培建母親周忠秀女士,麵容有些憔悴。因為突發心髒病,住院了一個星期,當天剛剛出院。

一個星期前,周女士突發心髒病,被送到邁皋橋醫院緊急搶救。親友說要給她已在西昌衛星發射現場的兒子葉培建打電話,但被周女士堅決製止了,“他壓力已經夠大了,不能讓兒子分心!”

周女士開玩笑說,即使現在倒下了,也不會讓葉培建知道。說這些時,周奶奶表情自然。

周女士介紹,孩子本月從北京去西昌之前,曾給她打過電話。一般情況下,兒子培建每個星期周末都會給她打電話,問候身體等等,這已成了母子間的固定“約會”。即使有特殊情況不方便打電話,也會由兒媳婦代問候,兒子、媳婦十分的孝順。但在電話裏,周女士從不提及自己的病情等等,隻說自己在南京什麼都好,要孩子們好好工作,不要擔心。

說著說著,周女士的話題自然回到葉培建小時候。“這家夥,小時候還不肯叫媽媽呢。”憶及兒子當年,周女士爽朗地笑了。

周女士介紹,自己和丈夫葉蓬勃都是泰興人,兩人又都是新四軍的老戰士。1945年生下葉培建,還沒等他年滿一歲,夫妻倆就隨部隊離開了家鄉,小培建交給了外婆照顧。自此之後,這家人就很少團聚。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兩人也隻是在大軍渡江前夕,順道回鄉看望過兒子一次。

這樣的生活直至葉培建7歲時。1952年,周女士和丈夫葉蓬勃所在的部隊移駐到浙江奉化,他們這才把葉培建接到一所軍隊幹部的子弟學校——南京衛崗小學讀書。後來小培建又被轉到杭州西湖小學,但直到他高中前他和父母都沒什麼交流。

表情上看得出,周女士對於這段曆史心存太多的愧疚:“那時他都不喜歡叫我‘媽媽’”。原來,小培建看見別人一家人在一起快快樂樂的,非常地羨慕,而他的父母卻常年不在身邊,因而生出了“為什麼爸媽不管我”的埋怨。

據說,當時葉培建的老師還以“父母在為革命作奉獻”等理由開導他。周女士回憶道。“盡管小培建不在我的身邊,但他的學習還是沒有落下,從來都是班上的前幾名!”周女士自豪地說。

為了彌補不在孩子身邊的缺憾,高中時周女士將孩子接到了身邊,加上年歲的關係,葉培建對父母的苦衷漸有了解。或許因為都是軍人的關係,她和丈夫對孩子沒有一點嬌慣,甭管他小時候受過多少苦。有一次,葉蓬勃在供給處領工資時,小培建在其背後僅問了句“這是什麼”就挨了父親一巴掌,理由是他明知故問。家教可謂相當嚴厲。

周女士記憶中,這也是葉培建唯一的一次挨打。“他很聰明,但為人老實,好讀書,生活特別規律……”周女士“素描”兒子大概輪廓。

周女士說:“葉培建工作之後,有幾年從北京回南京來看她,沒想到他身上居然穿得是媳婦廠裏的工作服,外套脫下來,身上的棉衣棉褲也打了補丁。生活節儉得令人難以想象。”還是葉培建的夫人“告密”,為了省錢,葉培建連理發都由她來剪。

在周女士的記憶中,最近這些年,葉培建回家呆得最長的一次還是1997年,共四天時間。那次,老人家憂鬱症突發,原本精神的一個人一下子人事不省,葉培建匆匆忙忙地趕回家。母子倆坐在家中對望,葉培建含著淚要母親挺住:“千萬要好起來啊,家中不能沒有你!”或許真因這樣的真情感動了上天,周女士病情恢複了過來。

周女士在家中默默祝福著遠在西昌的兒子成功!

二、航天專家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