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事業篇(1)(3 / 3)

看書多是他最突出的擅長,而記憶力好可以算是由此而引申出的一個特點了。他的家中藏書近千冊,尤愛讀史書和人物傳記。《二十五史》、《百科全書》這樣大部頭的書他存有上百部。讀史令人明鑒,也許正是史書客觀寫實的一麵,培養了他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以至影響到他的為人處事。

超凡的記憶和流利的口才使他具有一副學者風範。作為中國科協高技術報告團成員,他經常把航天知識、衛星應用以及計算機知識向大眾傳播。他曾在北京市科委幹部進修學院演講6次。他給部隊指戰員講;給貧困山區的幹部和孩子們講;給中學生講;配合國際和平周,給北大、人大、理工大的學子們講;給安徽蚌埠市全體幹部講;在中央電視台講;1999年,他在中央黨校給全體學員講《航天與人類》,受到了高度讚揚。而所有這些活動都安排在周日,因為他太忙,隻能用自己的休息時間。

1993年,葉培建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有效載荷副總工程師,開始了他領導衛星研製工程的曆史。1996年,他擔任了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總工程師兼總指揮。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屬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在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中有其廣泛的作用。這顆衛星的技術起點高、研製難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馬興瑞副總經理的話說,在我國已有的衛星中,這顆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分辨率,最快的傳輸速率,最高的姿態精度,最大的存儲量”。他憑著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不恥下問的精神,很短時間就進入了狀態。從此以後,在兩院院士閔桂榮的帶領下,他們開創了好幾個第一。

這顆星第一個實現了星地一體化設計,這意味著在衛星研製中不僅要對星體本身的技術負責,還要對地麵應用係統的集成技術負責;這顆衛星還第一個進駐北京唐家嶺航天城,因此研製隊伍成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實體化改革以及AIT一體化的第一批實踐者。

在衛星型號研製管理過程中,他是第一個實踐把電測與總體分開的總工程師,為測試隊伍專業化打下了基礎。他又第一個提出在衛星進入發射場前要進行整星可靠性增長試驗,把問題徹底解決在地麵。

這諸多的“第一”實踐充滿艱辛,這些難度的跨越無疑是對他的能力和水平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2000年9月,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並按時在軌移交,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用戶和上級的好評,2000年,這顆衛星被授予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成功了。

作為總工程師,他對衛星研製技術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抓大也抓小,甚至細化到衛星的各級技術狀態。他常說:對質量問題就是要“捕風捉影”,才能亡羊補牢。集團公司質量部的人員說: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質量透明度是最高的。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人家是一個腦袋兩隻手,我們也是一個腦袋兩隻手,人家能幹成的事,我們也一定能做到!”

作為兩總的葉培建,對隊伍的管理以嚴格著稱,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說話辦事從來都是直來直去。每天他總是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把一天的工作按順序列出;每逢節假日,他總是要到試驗現場轉一轉,2000年的五一節,七天假,他和試驗隊一起加了五天班。他注重隊伍的精神狀態,在試驗隊裏開展了“溫暖工程”。隊員的個人需求,他都要盡力而為,為他們排憂解難。

在靶場,他創造性地執行五院徐福祥院長關於型號研製的兩個令,製定了一係列規定。為了強化“電測”這一關鍵工序,他編成“十好歌”在隊員中廣為傳誦:

思想狀態精神好,

崗位責任落實好,

口令應答準確好,

操作執行無誤好,

判讀數據及時好,

表格填寫規範好,

班前班後會開好,

計劃調度有力好,

問題歸零認真好,

政策兌現大家好。

這一個個“好”字了得!電測工作既是主線,又是要求,貫穿和濃縮了工作的全部內容,朗朗上口。

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有他的苦惱與悲傷,近來大家都在為他夫人的不幸去世深感震驚和惋惜,但我們祝願他能早日走出生活的陰影,抖擻精神,以更輝煌的成績報效祖國,告慰夫人在天之靈!

“思得壯士翻白日,光照萬裏銷我憂。”中國入世後,葉培建作為中青年航天技術專家,深感肩上擔子的分量,他已經把身心融入到祖國的命脈之中,他要以自己的忠誠為泱泱中華的神采著色!

葉培建是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他的認真與執著,瑞士一家報紙上曾有所反映:他從不去酒吧,他說他不喜歡酒吧的氣氛,也不太看電影,他把周末的休息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