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王國維:才華橫溢的國學大師(1 / 1)

王國維,1877年生於中國浙江省海寧,他的父親曾經過商也做過縣衙的師爺。王國維剛滿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們家的家境不算很糟,所以王國維在六歲開始,父親就送他去上私塾,學習傳統的十三經。但是他對這類舊學毫無興趣。一次上課時他問私塾老師:

“先生,我可以看我喜歡的書嗎?”

“不行,不行,你必須讀我給你規定的書。”私塾先生搖晃著腦袋說。

“可是我很討厭看那些書呀。”王國維噘著小嘴。

“那也不行,因為這是科舉考試的內容”。私塾先生說完,將手中戒尺在桌子上敲著說:“要是你敢看別的書,我可要懲罰你。”

於是王國維隻能偷偷去讀私塾老師規定以外的書籍。他白天到私塾讀書,夜晚就跟父親學習駢文,散文及古今體詩,並學習金石書畫,其它的時間則偷著讀自己喜歡的書。由於廣泛的閱讀,他的學業長進很快。王國維十四五歲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華,他與同鄉褚嘉猷、葉宜春、陳宗謙時常在一起縱論文史,切磋學問,被稱為“寧海四才子”。

王國維15歲時,家人送他人杭州崇文書院接受科舉考試訓練,可是這個時候他卻對史學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他把自己幼時儲蓄的壓歲錢全買了史書來讀。朋友看他整天在讀史書,奇怪地問他:“就快科舉考試了,你還不準備應試的科目呀?”

“史書多有趣,我正看的入迷呢。”王國維頭也不抬地說。

由於對史學的興趣超過了科舉的準備,他兩次應舉不中。這時正趕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敗的清政府一再失利。王國維被海戰的炮艦聲所震驚。許多人上書要求變法自強,這使王國維知道了世上還有一種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新學。他本來就討厭做八股文,於是就斷然決定開始轉向新學。

王國維在21歲時,走出家門來到了上海,在《時務報》任書記,不久又參加了羅振玉主持的東文學社。東文學社是我國近代第一所私立的日語專科學校,在那裏王國維掌握了兼通世界學術的外語,這是他一生學業的真正發端。

1900年維新運動失敗後,王國維失望之下束裝東渡,在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留學。在涉獵了近代的科學理論後,王國維很快就放棄了理工,轉向了他最有興趣的哲學。當時很多人認為哲學有害而無益,人們勸告他說:

“哲學是沒有用處的學問,你為何要選擇它呢?”

王國維說:“哲學才是真正與人生之間相關的學問,如果說哲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係,那麼物理化學等科學一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關係。”

此後王國維就不顧朋友的勸阻,致力於對哲學的研究。27歲的時候,王國維任教於通州師範學校,那是中國第一所私立的師範學校,王國維一邊講學一邊鑽研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他對叔本華尤其的喜愛,寫了很多關於叔本華的論文。

王國維一生極好讀書,在他自沉前曾說:“餘畢生唯與書冊為伴,故最愛亦最難舍者亦唯此耳。”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王國維總是隨身帶著自己喜歡的書籍。在國內軍閥混戰期間,他的一個學生急匆匆地來到他住的地方,一進門就說道:“先生,我聽到了消息,說就要打到這裏來了,我們快躲躲吧。”

“四處都在打仗,人生地不熟的,我們又能躲到哪裏去。”王國維平靜地說;“去我們家吧,我家在山西,那裏還算太平。”

王國維轉頭看著他的學生說:“就算是有地方避亂,這麼多書也無法帶去,沒有書,怎麼辦呢?”

作為我國近代史上的大學問家,王國維一生的學業涉獵甚廣,經學、金石、甲骨以及曆史、文學、哲學諸多方麵的研究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國維的治學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早期他主要是翻譯介紹外國人的哲學、倫理學等著述,發表了大量關於康德、尼采、叔本華的哲學論文。從1907年到1911年他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寫出了《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等著作。1912年以後,他專治經史,對古文字,古器物,敦煌文獻,以及商周史、漢唐史等方麵均有獨到的收獲。由於他學業的精湛,1921年他被北京大學研究所聘為導師,1925年又受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

1927年6月2日,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一時間全國震驚,當時正是端午節,海內外學者紛紛設祭致悼,認為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損失。

王國維自沉一事,至今依然是一個謎,人們很難徹底弄清楚這位學術巨匠在端午節自沉的真正原因,但是這位大師在舊文化與新文化承接之間所做的傑出的貢獻卻受到人們的敬仰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