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塞繆爾·P·亨廷頓:保守的現實主義政治家(1 / 1)

塞繆爾·P·亨廷頓(1876~1947),美國當代政治學家,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學家。出生於紐約,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分別在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曆任哈佛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和政府學係主任。曾先後在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擔任公職或充當顧問。其政治學方麵的主要作品有:《政治力量:美國和蘇聯》、《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共同防務:

國家政治中的戰略計劃》等。

本書共分為政治製度化、政治現代化、當今現代化國家所麵臨的問題、普力奪社會、革命和改革以及現代政黨體係與政治發展等幾部分。

亨廷頓認為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差距不在於其政府統治形式,而在於政府統治程度的高低。美國和蘇聯一般可以歸入有效能的國家,大多數處於現代化之中的亞、非、拉國家的政府則不同,這些國家缺乏政治上的共同體和有效能的、有權威的、合法的政府。原因就是在這些國家中社會急劇變革,新的社會集團被迅速動員起來參與政治,而與之相應的政治體製的發展步伐太慢。他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利益的分化以及民眾參與政治的願望提高,必須相應地提高政治體製的承受能力。政治製度具有道德和結構兩個範疇。如果沒有有效的政治製度,社會就缺少實現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

接著,亨廷頓談到了政治現代化的問題。他說,20世紀許多亞、非、拉國家之所以發生政治動亂,其原因是現代化而不是落後。現代化導致了腐敗,這是國家缺乏有效的政治製度的一種表現。另外,現代化帶來了城鄉差距的拉大。亨廷頓認為,所有這些現代化帶來的後果,都需要有一個高度製度化的政黨的存在,因為強有力的政黨製度的形成是提高製度化水平的核心。隻有提高政治製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緩解現代化中國家在社會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大眾政治參與壓力,才能確保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穩定。

作者認為當今現代化國家麵臨著很多問題。與美國當年所不同的是,這些國家所麵臨的巨大社會障礙隻有依靠強大的集權政府才能解決。傳統國家進行現代化需要改變社會經濟、文化信仰和行為方式等傳統的東西,這就需要權力的集中;另一方麵,現代化造就的、新的社會集團渴望參與政治,需要權力的分散。這樣一來,傳統國家推進現代化就必然會陷入困境。這個問題涉及如何處理傳統權威與現代權威的關係。作者的辦法是使傳統的權威統而不治,而使人民通過選舉組成的政黨和立法機關所表達的意願成為權威。

革命是現代化所特有的東西,它是一種使傳統社會現代化的手段。最有可能發生革命的情況有兩種:政治製度沒有為新興社會力量參與政治提供渠道;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新興社會力量具有強烈的參與政治的願望。改革是指在政治製度方麵發生範圍有限而又緩慢的變化。改革者必須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和政治製度的變革之間取得平衡。

在關於現代政黨體係與政治發展部分中,作者闡明了自己對政黨製度的態度。他認為,現代化社會的最終政治體製是英美的兩黨製。現代化之中的政治體係的穩定取決於政黨的力量,而政黨是否強大又取決於其製度化群眾支持的情況。就政治發展而言,政黨製度的數量不是最重要的,它的適應性和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兩黨製能成功地使政治兩極化成為製度,維持一種更加公平的均勢。曆史證明,兩黨製在動員農村時比大多數其他類型的政治製度更加成功。

《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是亨廷頓理論的奠基之作,在書中,作者主要運用了曆史比較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曆史的回顧,全麵而深刻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現代化和政治發展的曆程。認為這些國家應該學習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發展模式,走出本國的困境。該書的出版標誌著美國當代學者對第三世界國家政治變革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這本書初版於1968年,幾十年後的今天它仍然被當作研究現代化理論問題的經典之作,是美國乃至西方研究現代政治理論的學者的必讀書目。亨廷頓堅持從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國情出發看問題,較之以往的理論在現實主義上是一個極大的進步。然而該書仍然沒有擺脫“歐洲中心論”的立足點,在根本問題的論述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為發展中國家指出一條真正的走出困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