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梁啟超:以新思想變法的播火者(1 / 1)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他出生在廣東新會,是中國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的主將。梁啟超學識淵博,在學術方麵頗有建樹,他留給後人的《飲冰室合集》等,是學術史上重要的著作。

梁啟起自幼聰明,八歲能詩,有“神童”的美譽。1890年,梁啟超在廣州求學,在那裏結識了著名思想家康有為。康有為認為四書五經等古書都是不切實際、陳腐無用的舊學問,要梁啟超不必學習。

梁啟超聽了這些話,就像挨了當頭一棒,自己原來引以為豪的知識王國,一下子就被康有為摧垮了。他打心眼裏佩服康有為博學多才,見解新穎,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琢磨康有為的話,越來越覺得自己過去所學的一套知識對救中國沒什麼用處。梁啟超又去拜見康有為,誠懇地請求做康有為的學生。從那以後,梁啟超住進了萬木草堂,後來成為維新派的重要人物。

在萬木草堂,梁啟超學習了許多新的思想。1895年,梁啟超跟康有為到北京參加考試。在他協助下,康有為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梁啟超又辦了一張叫《中外紀聞》的報紙,免費送給貴族和官員看。他們看到出版報紙對宣傳維新思想很有好處,是爭取貴族官僚們支持變法的好辦法。後來,梁啟超接受主張變法的黃遵憲的邀請,到上海一起辦另一份報紙《時務報》,梁啟超擔任主筆。他在報上介紹西方的社會製度,告誡人們清朝的製度已經腐朽,如果還守舊不變,就會亡國。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做法,廢除科舉製度,改變官僚體製,建立學校,培育人才,還提倡人民應該有權利和自由,反對封建專製。梁啟超的文章,流利暢達、新穎大膽。維新變法的思想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推廣。後來一些維新派的人士還在長沙辦起了時務學堂,請梁啟超去負責教學工作。梁啟超認為,救中國隻有興民權。他的新鮮的思想,大膽的議論,像清新的泉水,流進學生的心田。他的言行被頑固分子聽見了,都來攻擊他,認為他誤人子弟,用暴力搗毀時務學堂。1898年,梁啟超被迫離開長沙,但是他並沒有氣餒,更堅定地投入到變法的洪流裏去。後來“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梁啟超逃亡到日本。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梁啟超投奔袁世凱,卻發現袁世凱要複辟帝製,梁啟超很生氣。後來他和他的學生蔡鍔一起拉起反袁的大旗。

這樣反袁的烈火迅速燒遍全國,已經當了“中華帝國”皇帝的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在反袁護國的戰鬥中,梁啟超功不可沒。

1920年,梁啟超退出了政界,在清華研究院裏專心從事學術研究。他的研究範圍很廣泛,取得了很大成績。他不但向中國人介紹了很多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說,而且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化、教育、美術等方麵寫出了很有價值的評論著作。

幾十年激烈的政治運動,過度的勞累,損害了梁啟超的健康。

在他寫《中華文化史》的日子裏,病情加重了。在病床上,他又開始編寫《辛稼軒先生年譜》。1929年1月29日,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在他的書房案頭上,還擺著沒寫完的《中華文化史》和《辛稼軒先生年譜》。他留給後人最珍貴的遺產是長達一百四十八卷,一千四百多萬字的《飲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