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12月26日,誕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衝的一個村子裏。他的父親上過兩年學,對孩子極為嚴厲,母親沒有文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毛澤東所處的中國那時正走向分裂,衰落的清王朝已無力控製日趨嚴重的社會混亂和經濟動蕩。後來,毛澤東曾告訴他的傳記作者埃德加·斯諾,那是一個即將“四分五裂的中國”,並且隻有中國青年的英勇行動能夠挽救那個時代。
毛澤東就是挽救甚至徹底改造了那個時代的英雄。16歲時毛澤東不顧父親反對,到東山高等小學堂去讀書。在那裏,他大開眼界,第一次直接接觸到了社會主義思潮。他酷愛讀書,尤其對人物傳記充滿了極大的興趣。他不僅讀了堯舜、秦皇、漢武的故事,而且還讀了葉卡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頓、拿破侖、葛萊斯頓、盧梭、林肯等的書籍。總之,無論從日本到美國,從古代的中國到現代西方,能夠激起毛澤東憧憬和熱情的人物,既有勇士,又有開國元勳。
1911年毛澤東來到長沙讀中學,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毛澤東在長沙城內的高地上,親眼目睹了起義取得勝利的情景。然而,當他凝視著歡呼的人群以及樹起的彩旗時,他萬萬沒有想到,38年後,幾乎同一天,他會站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然而新中國的成立卻充滿了艱辛,在好幾次緊要關頭,都是因為毛澤東挺身而出才使革命形勢化險為夷。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之後,共產黨處於無限迷惘之中,這時候毛澤東客觀地分析了形勢,提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動武裝革命的看法,使共產黨找到了希望。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傷亡慘重,被迫長征,而此時日本又發動了瘋狂的侵華戰爭,紅軍的命運危在旦夕。毛澤東提出了“聯合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從而使紅軍受到全國各界的支持,有力地扭轉了紅軍的處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翻臉不合作,國共雙方劍拔弩張,毛澤東則更是打出了奇仗、勝仗,從而為新中國的成立鋪平了道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毛澤東以遠見卓識統一了一個支離破碎的民族,他是一顆永不沉沒的恒星。
毛澤東酷愛遊泳,年輕時他就強調遊泳是中國人強身健體的一種好方法。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題為《體育之研究》的論文,文章中指出,體魄矯健、意誌堅強的重要性在於能夠使中國人頂得住外國的壓力,挽救自己的民族。文章開頭的幾句極明確地說明了這個目的:
“國力積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頹萎,此甚可憂之現象也。……長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遠,外部之事,結果之事也;體力充實,內部之事,原因之事也。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於命中,何有於致遠?”
文章中還歌頌了在驚濤駭浪中遊泳的無限快樂。1955年後,遊泳成了毛澤東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而此時的他已經年過六旬,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袖了。當共產黨領導人聚集在北戴河舉行年會時,他仍然去波濤洶湧的海濱遊泳。他總是仰麵躺在水麵上,手和腿一動不動,這樣順流而下,漂浮近幾英裏。當他的同伴有些驚慌時,他會平靜地勸道:“也許你們害怕沉下去,那麼你別去想它。如果你不想,你就不會沉。相反,如果你想了,那你就必沉無疑了。”
新中國的成立並不是毛澤東政治生涯的結束。他從不滿足,總是力圖改變。他總是在探索一個具體實在的社會主義。
他又總是充滿了自信與樂觀,為了實現崇高的理想,他不惜付出重大代價。然而遺憾的是,他並不像善於革命那樣善於搞社會主義建設。1958年,他號召全國人民“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以早日實現“超英趕美”
的夢想。由於“大躍進”脫離了中國實際,不久它就失敗了。
1966年,全國又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惡夢中,加上“四人幫”趁勢作亂,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毛澤東一生麵對著數不清的敵人:軍國主義者們對毛澤東的新聞輿論大為怨恨;黨內反對派們對他的國共合作主張進行大肆攻擊;土豪劣紳們憎恨他支持農民造反;蔣介石則猛烈攻打他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日本帝國主義試圖掃蕩他的北方據點;美國發動威脅中國的朝鮮戰爭;前蘇聯反對他攻擊赫魯曉夫的反斯大林政策。然而,在與諸多敵人的鬥爭中他從未被打敗過。並且,即使在他晚年,在與林彪陰謀奪取領導權的鬥爭中,他依然巋然不動,正如他的一首詞中所說:“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毛澤東是偉大的,他的思想是他的後繼者們的寶貴財富,他們尤其繼承了毛澤東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的品格,當他們遇到困難、猶豫不定的時候,他們的耳際會回響起毛澤東的話:“隻要你不害怕,你就不會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