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讓·保羅·薩特:20世紀的存在主義大師(1 / 1)

讓—保羅·薩特,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以他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思潮,曾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並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薩特1905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海軍下級軍官,後來染上重病,在薩特2歲時就去世了。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不得不帶著薩特回到自己的娘家。3歲時,薩特因患角膜炎引起右眼斜視,幾乎失明,留下終身殘疾,因此薩特小時候很孤僻。

後來母親改嫁,薩特隨外祖父生活。薩特的外祖父學識淵博,在語言學方麵頗有見地,他工作勤奮,給薩特以很深的影響。

在外祖父的教育下,薩特4歲起就已嚐試著讀書了。到7歲時,他已讀了莫泊桑、高乃依、拉伯雷、伏爾泰和雨果等作家的作品,並在外祖父的影響下試著改寫寓言、短詩,模仿報紙雜誌和電影編寫一些小說和故事,獲得了家人的稱讚。

1924年,薩特以前七名的好成績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這是一所著名的學校,誕生了許多位著名的思想家。在薩特的同學中,有保爾、尼讚、雷蒙·阿隆、格洛·龐蒂等後來法國思想界的著名人物。在校期間,薩特廣泛閱讀。他比較喜歡笛卡兒、斯賓諾塞、盧梭和司湯達的著作,也接觸了馬克思的思想,並且堅定了獻身哲學的信念。

在學校的最後一年,薩特結識了西蒙娜·德·波伏娃。他們一見鍾情,在其後50年的漫長人生曆程中,幾乎沒有分離過。他們彼此成為對方生活、思想曆程中的伴侶和見證人。

畢業會考中,薩特得了第一,波伏娃得了第二。

1933年薩特來到德國,就讀於當時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埃德蒙·胡塞爾和馬丁·海德格爾門下,專攻存在與現象的性質和感覺的奧秘。1938年,薩特發表了他的著名日記體長篇小說《惡心》,引起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9年薩特接到應征令,參加了軍隊,並在第二年的生日那天被德軍俘獲。在戰俘營中,薩特重溫了久違的集體生活,思想上獲得一些變化。在1941年5月底,薩特假稱自己是文職人員,又因為視力欠佳,被德國人誤釋。戰爭使薩特與社會更貼近,他懂得自己必須承擔義務。獲釋回到巴黎後,他與波伏娃組織了一個知識分子團體,鼓動人民起來抵抗法西斯。他最有力的抵抗形式是拿起筆來寫作。這一時期他發表了許多作品,主要有《蒼蠅》、《存在與虛無》等。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之作,它標誌著薩特獨立的哲學體係的形成。在這部著作中,薩特反駁了投降分子對敵投降、與敵合作的主張,他的理論觀點對被占領下的人們起來反抗侵略者,起到了鼓舞作用。

戰後,薩特的哲學因適合在戰時受到摧殘的年輕一代而風行一時,大量的追隨者湧入巴黎,與薩特聚會在咖啡廳進行熱烈討論。

戰後的薩特徹底改變了對政治不介入的態度,轉而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他與幾個誌同道合者共同創辦了《現代》雜誌,積極宣傳蘇聯和美國之外的第三條道路。作為一位知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他以大量精力做著推進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的工作。他公開譴責美蘇霸權主義的侵略行為,反對法國對第三世界的殖民政策;他積極調解中東矛盾,設法改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他訪問過世界上大大小小一係列國家,一直為支持民主,反對暴政、專製和侵略而鬥爭。

70歲時薩特左眼出血(右眼在幼年時就幾乎失明),加上身體多病,他不得不減少公開露麵。1980年,薩特在普魯塞斯醫院逝世。

薩特一生作為哲學家,代表了存在主義;作為文學家,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為社會活動家,他為世界正義和平戰鬥到了最後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