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不朽的教育思想家(1 / 1)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出身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7歲就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在烏克蘭農村帕夫雷什中學校長的職位上工作了23年,直到去世。數十年中,他以該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對教育問題進行理論聯係實際的研究,做出了許多理論創新。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共撰寫了41部專著、600餘篇論文和1000多篇兒童讀物。主要教育著作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生的精神世界》、《把心靈獻給兒童》、《和青年校長談話》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就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智育教育問題提出建議;下篇主要討論如何協調六種教育力量以保證學生全麵和諧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雙重使命是促進科技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智育體係。這種智育體係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反映時代對人全麵發展的要求,培養豐富、全麵和文明的公民;二是把德育納入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完整的教育體係中。作者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他認為智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完善的教學就是發展智力的教學,教學是智育的重要手段。知識與智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保證智力發展達到最佳水平,智力發展的最佳水平促進新知識掌握能力的增強。培養和發展智力需要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課堂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惟一的途徑。保證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必須有讓學生自由支配並學會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引導學生們在自由時間裏發展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等三項愛好;二是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為集體的智力生活做出貢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的發展依賴於興趣、觀察、閱讀和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要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就必須首先激發學生在這方麵的積極性。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源泉是對知識的運用和自己親自參加的、有創造性的勞動;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是智能的極重要的源泉。從觀察中不僅可以獲取知識,而且知識可以在觀察過程中活躍起來;閱讀是整個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是否會很好地閱讀;思維也是作者強調的重點,他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思考的腦力指導者;教師要教會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進行理解;課堂上要給學生理解、思維的時間等。蘇霍姆林斯基還很重視個別施教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甚至是教學態度上都應該有所不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也是作者強調的一個方麵,他將九種重要的基本技能分為三類:一是讀寫算;二是觀察、思考和語言表達;三是獨立思考、獨自工作和自學能力。

該書的下篇中闡述的主要是影響教育的六種合力。作者認為有許多力量對教育產生影響,其中比較重要的六種是家庭、教師、集體、學生本人、書籍、小夥伴等。①教師對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勝任這一角色必須具備一係列的優秀個人品質;教師應該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完善和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能力。②家庭在兒童的情感教育以及智力的影響力方麵作用很大,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麵對家長有所指導。③集體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工具,集體具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組織,但集體並不排斥個體的個性,個性也是集體存在的特性之一。④自我教育最大的促進因素是自尊感,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保護學生的自尊感。⑤書籍是生活的指路明燈,它對學生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建議學生自己要讀書,教師也要讀書,並通過書籍來對學生施加影響。⑥學生在校外結交小夥伴,可能是積極性的,也可能是消極性的,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加以引導。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教育學著作之一,它是作者30餘年教育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研究的結晶。由於對蘇聯教育體製以及教育工作者中存在的問題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作者在一種“沉思、焦慮與擔憂、不安”的心情中將自己的思考寫成這部著作。作者在書中采取建議的形式,懇切地與教師進行談心,內容涉及教學以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麵麵,包括教學、教育工作的組織、內容、形式與方法,還涉及學生的自我教育、共產主義理想的形成、公民義務感的培養等問題。該書的出版在蘇聯引起了一次大的教育改革和討論的熱潮,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教育體係探索成果的一部分,作者所提出的建議與主張對我國教育工作者具有特殊的意義。書中針對許多問題的建議,在現在看來,仍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