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往事如歌 第5章兩代人的婚禮
婚禮,乃人生大事,有中式和西式之分。若問當年我的婚禮是什麼式?答曰:“無式。”
我於1973年結婚,時年26歲,愛人小我5歲。那年是在黃興南路“德園”辦了四桌酒席。我記得每桌20元,送二元人情即請入席,送伍角隻能吃糖。嶽父母住在德雅村,去接新娘和上親是乘公交車接過來的;至於女方陪嫁是被褥、腳盆、提桶、馬桶之類,是先天用三輪車拖過來的。接親當然要有禮物,按當時民俗,是一對鯉魚,五斤豬肉。至今我還調侃老婆說:“你是肉兌肉換來的呀!”在酒宴上,沒有司儀,更沒有錄像,友人來個開場白,親朋戚友一起舉杯祝賀,便完成了人生最神聖的婚禮。這就是我說的“無式”婚禮,既無中式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又無西式的婚紗照,更沒有牧師引導,發出一生一世愛對方的誓言。由於家窮,甚至連普通的結婚照也沒有照過一張。更談不上任何家用電器。所領的結婚證,我記得上麵還印著毛主席語錄:“為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我家住在南門口,有一套一室一廳的房管租賃房,三戶人家共用廁所,前廳父母居住,內室十六平方米即為洞房,這還算是寬敞的,因為當時擁擠戶的標準,是以人平四平方米為界。
鬥轉星移,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經過改革開放,我家的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95年新單位分配了我一套二室一廳的福利房,2003年我又在南郊公園附近,通過按揭買了一套商品房,為複式樓。兩個兒子自強自立,各自有自己的住房。但結婚時洞房還是設在我這棟比較氣派的複式樓,兄弟倆年齡相差兩歲,結婚也隻差兩年,對於他們的婚禮我沒有操勞,主要是有代溝。我說:“照一張結婚照,花幾百元就可以了,何必上兩千多呢?想當年父母連幾塊錢的結婚照都沒有照啊!”他們回答說:“時代不同了,情況不一樣。”是啊!看來是我落後於形勢了,我索性不管,這叫做:“誰出錢,誰拍板。”兩個兒子的婚禮都是在市內大酒店舉行,有司儀,有攝像。每個兒子還辦了二十幾桌的酒席,都備有十幾輛小車,其中居然還有“奔馳”和“寶馬”。這些都是迎“上親”用的,作為“下親”,我是坐公交車去指定酒店赴宴的。
事後,我從DVD光盤上看到車隊從我家出發,浩浩蕩蕩,沿途經過了寬闊的芙蓉路、賀龍體育館、摩天輪以及兩邊聳立的高樓大廈,隨著鏡頭往後移去,其風光不亞於電影裏麵的國外風情,其氣勢不亞於當年長沙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兩個兒子都是“打工仔”,並非政府官員,絕無腐敗之嫌。這就是現代老百姓的婚禮,大酒店的金碧輝煌,來賓的歡聲笑語,新房的溫馨雅致,配上喜慶的歌曲。從錄像中放出來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美不勝收。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真是變了,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水平在變,隨之婚禮在變,變得越來越好,搭幫改革開放啊!
夜深人靜,我夫婦倆凝望著兩個兒子掛在牆上的婚紗照,我對老婆說:“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也去補照一張吧!”老婆說:“皺紋爬滿了額頭,花再多的錢,也照不出這個味道了。”真是歲月不饒人啊!深感青春不再。於是我找到一家電腦合成像館,尋出了兩張我和老婆年輕時各自照的半身照片,合成了一張婚紗照,我身著西裝,老婆身披婚紗,讓老婆過了一把婚紗癮。有感而發,賦詩抒懷:
遙想當年境況差,未曾相約照婚紗。
欣逢盛世同回首,再駐青春憶夢華。
200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