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08(1 / 1)

第一卷往事如歌 第7章回憶習武的日子

說起習武,我可是半路出家。1976年“文革”剛結束,長沙市工人文化宮就辦起了“武術班”。那時是不收費的,我報名參加了。時年29歲,教練姓李,名德勝。南拳北腿、刀、槍、劍、戟,樣樣精通。他正值年富力強,高難度動作都能親自示範,在長沙頗有名氣。1959年曾代表長沙市武術界去北京參加過全國武術比賽。當時所教的是三路長拳。長拳屬北派,其特征是跌撲滾翻,騰空跳躍動作多。學此種拳法從小就要練基本功。像我這個大齡青年入門,似乎是晚了一點,所幸我小時就喜歡運動,當時還能打“半邊月”,倒立走路,彈跳力也不錯。從小熱愛武術,隻是苦於無人指導,今逢開班,興趣使然,故學習拳法很快,不久就掌握了三路長拳的每一個動作。打起套路來有模有樣。長拳是國家規定的標準套路,它由技擊、體操、舞蹈三部份組成。表演起來非常漂亮。然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實際上是花拳繡腿,不像傳統套路那樣專講技擊。武術班隻辦了兩個多月就結束了,於是我經常去李師傅家,請求傳授傳統套路,師傅見我心誠,且練拳刻苦,就教了我一套四門拳。該拳屬南拳,短手多,腿法少,且出拳凶猛。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散手動作叫“二虎排牙”,對方用直拳打來,馬步站立,急轉身用雙臂狠狠地朝著對方打來的拳排下去,馬上來一個“霸王開弓”,右拳背隻打對方麵部,甚是厲害。後來又陸續學了連環炮、穿蓮手、擒拿等幾個散手動作。武林有句格言:“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如果不練功,對方見你打來的拳無爆發力,不僅不躲避,反而迎拳而上,將你打倒。當時我每天練功在二小時以上,舉石鎖、打沙袋、跑步……有一次,我問師傅:“什麼拳最好?”師傅答:“各門各派的拳都好,就看你的功力怎麼樣?關鍵是快打慢、柔克剛、巧製勝。”在師傅的指點下,我的拳術進步很快。

1977年元月我參加了長沙市業餘武術表演賽,我表演的是長拳、南拳、初級刀。雖未獲得名次,但獲得一個《優勝獎》。此獎不足為奇,參賽者人人都有,值得驕傲的是評委給我的分數略高於湖南師大體育係的兩個大學生。因為他們是專業,我是業餘;他們年輕易學,我乃大齡難練。下半年我又登台參加了西區武術表演,不知怎麼被西區體委看中,聘請我擔任教練,在湘江風光帶教三路長拳。因為是普及群眾體育活動,故不收學費,教練也沒有報酬。每天隻補貼二角錢早餐費,但可買四個大肉包。當時還聘請了一位姓易的資深教練拿著喇叭指揮,我僅作示範動作。每天早上六點半至七點半,很早就要起床,我卻樂此不疲。

鬥轉星移,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練過套路,忘記得也差不多了。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隻要一年不練,功力就會大減,何況這麼多年呢?如今我懷念師傅,舊址已撤,不知遷往何方?當年我任教練的聘書和示範動作的黑白照片還保留至今,睹物思人,這隻能成為我人生的美好回憶。

習武的確能起強身健體的作用,幾十年來我很少感冒,我從來沒有與人打過架,也沒有參加過散手對抗賽,因此談不上實戰經驗。由於算個“練家子”,也沒人敢欺負我,遇到不講道理的人,氣定神閑,能用氣勢壓倒對方,故架打不起來。年過花甲方知廉頗老矣!首先是跑不過人家,早在“天命”之年,56斤的石鎖還能單手舉十多次,現在一次都舉不上去了。擱置在陽台隻能寄希望於後代。現在我每天散散步,偶爾衝下拳,隻是活動筋骨而已。有時我在想,如果不放棄,苦練至今,又會怎麼樣呢?也許會開門收徒,但沒有名氣又有誰來問津?那麼就笑傲江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吧!可如今是壞人有刀,好人不帶刀,故無刀可拔。況且這也是110管轄的範圍,我認為在當今的和諧社會,練武隻能是強身健體,無論你功夫多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精、氣、神,一定不如以前,隻是經驗豐富罷了。這是客觀規律,誰也違背不了,其他體育運動亦同。不然,奧運比賽何以不叫教練出場,偏叫徒弟出場呢?教練如能奪金摘銀,同樣是為國爭光啊!似水流年,人非昨日,找正位置,量力而行。我開始習文了,武不就,文能成乎?

200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