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身邊的感動 第13章“國寶”何光嶽
2012年5月10日,雨後初晴,我和張書誌老師事先約好,一道去省社科院接何光嶽來長沙老幹部大學寫作班講課。何光嶽何許人呢?他可是一位“國寶”級人物啊!從張老師所寫的《自學成才的曆史學家何光嶽》一文中便獲知,這個“國寶”稱號是胡耀邦總書記封的。
1982年4月,何光嶽去北京參加全國青聯常委會,18名成績突出者被特殊照顧住在京西賓館五樓三套間高級房,而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毛致用還隻住一單間。何光嶽不肯住,這時青聯主席胡啟立來了,麵帶微笑地說:“這是耀邦同誌特地關照的,照顧你們18位‘國寶’級人才。”“國寶”的稱號就是這樣來的。
獲知何老大病初愈,我便叫兒子開車前往,我學曆不高,尤其敬佩學識淵博的人。為了目睹這位國學大師的尊顏,以便在交談中拉近距離,我坐在汽車上閉目養神,追憶著張老師對何老的簡述:
何光嶽,嶽陽人,1936年生,少時喪父,家境貧寒,高小還未畢業就挑起了農耕重擔。他通過自學,一生著作頗豐,共出版專著2530萬字,創世界之最。他不僅是中國的著名曆史學家,而且還懂古典文學、考古文物學、姓氏學、中醫藥學、訓詁文字學、源流史學、氣象學……
他嗜書如命,至今藏書十三萬冊,創全國私藏之冠。
1985年獲全國總工會職工自學成才金牌獎。
198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其著作有《炎黃源流史》《東夷源流史》《南蠻源流史》……
汽車開進省社科院,停在山坡上一棟屋簷蓋著綠瓦的五層樓門前,我的思緒也隨之而止。張老師說:“這就是何光嶽藏書樓。”進門時兩邊的一幅木刻楹聯映入眼簾:
上聯:有書讀時最幸福,
下聯:無事做來才貧窮。
看到這副對聯,我就想起了馬克思一則故事。有人曾問馬克思:“什麼人最痛苦?”馬克思不假思索地回答:“下雨天,不識字的人最痛苦。”是啊!下雨天既不能外出,在家又不識字看書,難道不痛苦嗎?這是讀書人的回答。何老這副對聯也是讀書人的心聲。他認為能在學海中暢遊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無所事事、浪費光陰的人才會貧窮。不僅是精神的貧乏,而且在物質上也是貧窮的,因為上天隻將“機遇”賜予勤奮的人,不讀書的人是愈窮愈愚,愈愚愈窮。這副對聯精辟地詮釋了何老的人生感慨。
來到三樓,我們見到了古稀之年的何老,大病初愈的他,身體非常虛弱,但精神很好,十分健談。張老師介紹了我是長沙老幹部大學寫作班的班幹部。在寒暄中我有意提到了他的幾點事跡,他感到十分驚訝,望著我說:“你怎麼知道的?”“久仰大名,特來拜訪,你這個國寶級人物怎麼會不知道呢?今天我是特來請您上課的,上課的內容由您自定,”我回答說。他掏出名片遞來,還贈送我一本《何光嶽研究》,用地道的嶽陽腔說:“今天我就講愛國主義吧!”在他去洗手間時,我在客廳轉悠,忽然看見牆上掛著一張集體照,前排正中是何光嶽,後排正中竟是胡錦濤,由於房內光線不強,有幾個人沒有看清楚,何老出來後說:“這是1979年當選為全國青聯常委時,與胡啟立、李瑞環、王兆國、胡錦濤等人的合影。我望著這張照片感歎,這全是中國的棟梁啊!使我驚奇的是何光嶽竟居前排正中,這說明在改革開放之初,胡耀邦總書記對學術人才是求賢若渴,真是:“周公吐脯,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