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18(1 / 1)

第二卷身邊的感動 第17章我身邊的活雷鋒

雷鋒精神萬古長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每年的3月5日是學習雷鋒紀念日。但在物欲橫流的商品經濟社會,卻是“三月來,四月走”,而在長沙老幹大學的“活雷鋒”卻是四季常青,比比皆是。

3月1日學校開學了,我就看見八十高齡的誌願隊員雷日旦老人掛著紅色披帶站在電梯前微笑歡迎同學們的到來,誌願隊的隊長是鄭玲永老師,副隊長是朱群武同學,他們長期以來利用業餘時間熱心為學校的公益事業服務。長沙老幹大學被評為“全國老幹先進大學”就有他們一份功勞。我認為誌願隊的隊員個個都是活雷鋒,因為他們不是一月之熱潮,而是長期不辭辛勞,投入公益事業,經常做好人好事,雷鋒紀念日,學校發起了為殘疾兒童和孤寡老人的募捐活動。各個班的同學都慷慨解囊,紛紛獻愛,雖數額不一,卻都是學習雷鋒的實際行動。

今天我要說的典範是蔣驥、陳德英夫婦,曾慶祥、李益華夫婦,除曾老在其他班學習外,以上三位都是我在“名著賞析班”的同班同學,是我身邊的“活雷鋒”。

蔣驥夫婦均是離休幹部,相濡以沫同在本班讀書,長期以來行善樂施,曾拿出5萬元資助5位貧困大學生圓大學夢,在抗震救災、家鄉修公路等其他慈善事業中先後捐款達14萬多元。

曾慶祥、李益華夫婦也是離休幹部,李在“名著班”其夫在其他班,也曾經資助兩位貧困大學生,並為希望工程等慈善事業捐款達5萬餘元。

這四位老人可敬可佩啊!同在一起學習古典名著《紅樓夢》卻渾然不知他們有賈寶玉的仁愛之心,賈寶玉堪稱“情種”“情聖”,針對“男尊女卑”反其道而行之,尚崇“女尊男卑”,說什麼“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寶玉指的男子就是賈政、賈雨村之流的封建衛道士。而對弱勢群體的丫環十分同情,是一種顛覆性的叛逆。當我在宣傳欄得知他們的優秀事跡後,課間休息時,我主動走到他們麵前握手表示敬意:“你們是活雷鋒,作為同班同學,我感到驕傲啊!”他們謙遜地笑了笑:“這不算甚麼,應該的、應該的。”我握著他們的手如同握了明星的手,不!應該是握了大慈大悲的觀世音之手,貧困的學子、地震的災民、渴望救助的殘疾兒童以及孤寡老人都與這隻奉獻愛心的手有關,這難道不是現實中的觀世音嗎?雷鋒精神就是救苦救難的千手觀音。

蔣驥同學是中共地下黨員,在湖南大學讀書時就參加了“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學生運動,後為湘南人民赤衛隊的政治指導員。其妻陳德英是赤衛隊的情報員,在戰火硝煙中結為伉儷。

李益華同學的父親是中共地下黨的聯絡員,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姑且不說他們在解放戰爭欲血奮鬥的經曆和解放後在各自崗位上所創的輝煌,就仁愛而言就可敬可佩。須知在當下某些“公仆”的腐敗行為嚴重影響了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而蔣驥、李益華兩對夫婦,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共產黨。可能有人會說:“離休幹部工資高,崽女又搞得好,所以捐得多。”此言差矣,捐多捐少都是奉獻愛心,要量力而行。為什麼還有一毛不拔的“公仆”呢?他們在職的收入可高多了,即算捐了一點,與蔣老、李老兩對夫婦相比,其比例是多麼不相符啊。這些“公仆”還算好的,隻不過是想留一條“整豬”給後代,讓子孫過上“幸福”生活。值得譴責的是一些貪官不僅不獻愛心,還要想方設法掠奪民脂民膏。比如原江西省長胡長青,受賄額經統計日達三萬多元,為表示清廉,每月隻寄50元給常德老家的母親,最親的人還是這種待遇,怎指望他扶貧濟困呢?真是該殺,死有餘辜。所以說奉獻愛心的多少,是一種境界高低的體現。蔣老、李老兩對夫婦在募捐時可能想到了當年犧牲的戰友,這些烈士為新中國的解放,連生命都沒有了,活著的人在耄耋之年還談什麼遺產的多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黨給的,幫助別人就是快樂,這就是他們崇高的思想境界。產生這種高境界的原因:一是黨的培養教育,牢記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弘揚了雷鋒精神。二是學習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傳統美德集中體現在“仁義”二字之中,“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也就是說:仁是愛心,愛人民之心;義就是符合愛心的言行。蔣老、李老兩對夫婦長期在老幹大學學習古典文學,且熱愛寫作,故身體力行。在教子方麵其獻愛的行動告訴了我們:一定是囑其兒女自強自立,“窮則獨善其身,達時兼濟天下”。人生價值的取向不同,思想境界就不同,從而才會以儉樸為榮,以幫助他人為樂。四老的付出得到的是心靈的富足。好人啊!你們是現實中的“活菩薩”,也是當代的“活雷鋒”。讓雷鋒精神繼續發揚光大,永照人間。在此我衷心祝願他們健康、長壽。賦詩一首感懷:

榜樣無形力,故尋典範崇。

身邊多俊傑,皆是活雷鋒。

2012年3月19日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