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28(1 / 2)

第三卷讀《紅樓夢》 第27章解鈴還需係鈴人——為高鍔喊冤

曹雪芹寫《紅樓夢》寫了一百一十回,三十回遺失,由高鶚續寫後四十回,總共一百二十回。

以上說法是紅學專家俞平伯和胡適考證得來的。從此權威一句話,高鶚即蒙冤,遭到世人的抨擊,說他是文化特務,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

那麼曹雪芹結局的原意是什麼呢?權威者認為第五回:警幻仙子所說的十二支曲的最後一支就是(收尾飛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也就是說封建倫理道德的家庭要徹底崩潰,像白茫茫大雪一樣幹淨,這就是曹雪芹的原意。

他們認為後四十回的結局是家道複初,蘭桂齊芳,寶玉的叛逆性格也變了,竟然中舉後方出家。賈政又官複原職,後人賈蘭也中舉了。總之封建王朝沒有徹底滅亡,乃高鍔所續,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使讀者大失所望。

我非紅學專家,但認為高鶚實在是太冤了,一個為保全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編纂者,不僅沒有功,反而千夫所指,於是想為他說幾句話:

一、高鶚乃乾隆進士,文筆雖好。我認為後四十回不是高鶚所續,而是曹雪芹本人所寫。因為《紅樓夢》的“文風”前後一致。譬如: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中,藝術成就就很高。他采用對比的寫法,即表現了林黛玉焚稿對愛情絕望的悲慘下場,又有力地烘托出寶玉娶親的氣氛,一悲一喜,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為以後的結局打下了伏筆。如魯迅和毛澤東的文章,不看署名就知道是誰寫的,因為一個人的性格、經曆、學識、境界便能確定各自的“文風”。總之,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文章,高鍔的文筆雖好,但不可能“文風”一致。

二、僅憑一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就是曹雪芹的原意嗎?否!曹雪芹是文學大師,豈不知生活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一切脫離生活的小說都是無稽之談,小說的藝術真實,必須建立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不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後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變了,由不屑科舉到參與科舉,俟後才看破紅塵出家。性格有所改變並不奇怪,須知賈寶玉的老婆是薛寶釵,薛寶釵熟讀四書五經,是傳統的封建衛道士。夫妻倆一日三餐同桌,每夜同床共枕,須知“枕頭風”是多麼厲害啊!正如當下許多貪官剛上台時是廉潔的,由於“枕頭風”的作用,從而才走上了墮落的道路,當然我指的“枕頭風”,包括二奶、三奶,並非全指原配,這就是生活的實際。“……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隻能說明曹雪芹對封建社會徹底毀滅的憧憬,並非要在後四十回中用文字體現,不然在“文字獄”的清朝也是不允許的。

三、如果認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就象征封建倫理意識徹底崩潰,真正像白雪一樣幹淨,那就錯了。1949年在黨的領導下廣大勞動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不是還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殘餘嗎?在“文革”中不是還有“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聲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資本主義國家不是還有君主立憲的國王嗎?就連社會主義的朝鮮不是還有三代世襲製嗎?所以說幾千年留下的封建意識不是說幹淨就幹淨得了的,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現實。讀者對後四十回感到失望,是出於對封建專製社會的痛恨,又不願回到現實,從而才讓高鍔當了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