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讀《紅樓夢》 第26章怎樣正確理解紅樓夢的《西江月》
《紅樓夢》第三回寫林黛玉到榮府後,見過賈府大部分人,最後才見到賈寶玉。這是兩個主人公第一次會麵,所以作者對賈寶玉的裝束和神采作了大力的渲染,又寫了兩首評賈寶玉的詞。
一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
二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賈寶玉可是曹雪芹心目中的正人君子,怎麼又讓這兩首詞說他的壞話呢?
首先從字麵上分析第一首詞:“皮囊”是指外表、長相,佛家稱人的軀殼為“皮囊”。“草莽”是指雜草等無用的東西,即指沒有儒家仕途的經濟學問。“世務”是指社會上的一套人情世故。“文章”是指應試的八股文。“行為偏僻性乖張”是指行為不端正而偏激,乖張是古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違背社會倫理,不會中庸之道。
由此可見,這首詞從字麵上句句是對賈寶玉的嘲笑和否定,實質上是對他的讚美和褒揚。從封建階級倫理道德標準來衡量,賈寶玉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但是從作者的人生觀和社會觀來看,賈寶玉與那些封建社會的國賊祿蠹相比,卻是一個天性善良的人,所以說詞中句句都是反話。
這首詞集中地描繪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其典型意義就在對封建階級的叛逆上。正如魯迅《集外集》所言:“在我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在《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又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不是嗎?在《紅樓夢》中寶玉就親自看見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血盆大口吞噬著一個又一個的妙齡女子。如秦可卿(上吊)、瑞珠(觸柱)、鮑二老婆(泄欲)、金釧(投井)、黛玉(淚盡)、鴛鴦(懸梁)、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等等。
這些女子的死亡觸動了寶玉的神經,於是寶玉不加矯飾地表現著自己的天性。在那樣的貴族之家他卻處處受束縛限製,從而產生苦悶,於是就采取種種方式宣泄,玩世不恭。在道學先生們看來,這就是“尋愁覓恨”“似傻如狂”。他的相貌是好“皮囊”,但他的腹內並非“草莽”。賈寶玉讀書多,知識博,文思快。他在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一套又一套,有根有據的議論。他所作的對聯,包括賈政在內的所有人都相形見絀,並不是“腹內原來草莽”,“不通世務”,而是他厭惡賈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與之為伍。不願讀的文章也隻是那些“聖賢”的說教和一文不值的科舉文,而對自由戀愛的《西廂記》卻愛不釋卷,從而他“哪管世人誹謗”,表現了賈寶玉不苟且,不隨俗,獨立的個性。
第二首詞也從字麵上分析:“貧窮”,曹雪芹為賈寶玉設計了一個貧窮潦倒的結局。賈府被抄後,有“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毯”的困境。但後四十回卻以“家道複出”收場,沒有表達作者的原意:“不肖”不賢之意。封建衛道者認為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是不賢的。“寄言”即贈言。“紈絝與膏粱”是指穿著綾羅綢緞吃著美食的富家子弟。這首詞與上首相同,同樣是正話反說。這樣的貴族青年,按封建階級“接班人”的要求,那是“無能第一”“不肖無雙”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樣“理朝廷,治風俗”,為皇帝做個賢臣良相;也不能像王熙鳳那樣治家理財,撐起家業的門麵,所以說是“於國於家無望”了。用封建倫理的觀點,於是他就成了貴族之家的“子弟戒”。奉勸這些富家子弟“莫效此兒形狀”。曹雪芹是取貴族的視角寫他的無能,不賢,不會為封建社會齊家治國,導致封建統治階級後繼無人。在詞中作者指出了賈寶玉這一藝術形象對封建階級和封建製度的破壞性,揭示出這一藝術形象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和深刻的社會意義。曹雪芹不愧為是文學大師,在《西江月》這兩首詞中正話反說,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這個叛逆性格的典型人物。作為讀者在看《紅樓夢》時必須思前想後,不然毛澤東怎麼要許世友至少讀五遍呢?
2011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