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29(1 / 2)

第三卷讀《紅樓夢》 第28章讀《葬花詞》有感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

《葬花詞》是《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塚飛燕泣殘紅”之中林黛玉所吟誦出來的一首古體詩,即歌行體,全詩共五十二句,藝術成就非常高,與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兒誄”堪稱《紅樓夢》一詩一文的巨製雙璧。

縱觀全詩,讀後有五點感想:

一、它是一曲哀怨的悲歌

葬花就是憐花,憐花就是憐自己。

開篇為: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粘撲繡簾。

此節寫暮春之景。花兒急急地凋謝了,經風一吹變成了漫天的花雨,褪盡了嬌豔的紅豔,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誰去憐惜她們呢?柔弱的蛛絲飄蕩在春日的台榭前,幾時被風吹散呢?還有那飄零的柳絮撲進繡簾,是在乞求閨中人的憐惜麼?將花擬人,以花喻人,開場就出現了一幅悲哀的畫麵。

結尾為: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花落人亡兩不知”是對“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的回答。其景淒涼,其情可悲,這難道不是一曲哀怨的悲歌麼?一個漂亮的裝花錦囊,一把不重的挖土鋤頭,扛在弱不禁風的美人肩上,這是一種極美的行為藝術啊!難怪寶玉聽到開篇,先是點頭感歎,當聽到結尾:“花落人亡兩不知時”便痛倒山坡。

二、對人情冷暖的憤懣

從以下四句得知: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此節又寫景。“榆莢”是榆樹的果實,連綴成串,形式銅錢。柳葉和榆莢隻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卻不管桃花的飄零,李花的紛飛。等到來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隻是閨中卻無昔日的葬花人。讀到這裏,不禁萌生對柳絮、榆莢的厭惡之情,隻是天地不仁,世道無情,我們又何必去怪罪柳絲榆莢呢?在這個世界上,多數人都是隻顧自己能夠芳菲百年,哪管別人的死活。錦上添花的不少,雪中送炭的難尋。元妃省親時原來贈送林黛玉的禮物是和寶玉、寶釵一樣的,後來就有了區別,禮物的不同,就說明地位的不同,林黛玉深感寄人籬下,發出了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憤懣。

三、對冷酷無情社會的控訴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豔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此節寫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風霜無情地摧殘花枝,豔麗的芳華能有幾時呢?一旦飄落便化作香塵,再也無處尋覓。風似刀,雪如劍,最後著一“逼”字,尤顯殘酷無情。這樣的日子令人望而卻步。此節明寫花,實寫人,黛玉寄居賈府,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雖與寶玉心心相印,卻產生了對愛情的迷茫。這四句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是對冷酷無情社會的控訴。

四、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前兩句豪情萬丈,要生出雙翼,隨花飛出禁錮自己的大觀園,飛到那無愁的天盡頭。後兩句筆鋒頓轉,一落千丈,隻可惜那天盡頭哪有埋葬鮮花的墳丘,哪有埋藏自己的墳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終於想到了逃避,欲逃離苦海飛向無憂怎麼可能呢?隻能用雲天盡頭無香丘來蘊藉自己,憧憬著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