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34章談老年教學的“互動”
我認為要遵循“康樂,厚德,求知,有為”的校訓,必須在教學中根據老年人的特征開展“互動”,這樣才能康樂、求知。發現“身邊感動的人”作為榜樣,才能厚德、有為。因為人老了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不是你的地位和金錢,而是道德和才學。“互動”是指相互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具體地說:就是在最後一堂課要留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不要像“百家講堂”那樣,名家講畢,聽者鼓掌而終,不然這與在家看影碟聽課又有何異?在校外要開辟第二課堂,讓同學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這是因為:
一、“互動”是啟發式教學的需要
什麼是啟發式教學呢?就是老師在教學時不能以填鴨式的方法,而要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論語·述而》雲:“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這就是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他要求學生主動去思辨事理,而不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隅”是指桌子的“角”,他告訴你一張桌子“角”的形狀,其他三個“角”就不說了,讓學生養成觸類旁通的推論能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後來就演變成“舉一反三”這句成語。
我在“寫作班”學習時,唐異常老師在教授寫作“新聞”時,就叫有典型事例的同學上台,接收同學們的采訪,並傳授了采訪的技巧。肖麗嫻同學掌握技巧後,就寫出了《貴爹的幸福》,其作品還在省、市雜誌上獲得發表。唐老師還倡導、創辦了《楓葉見證》這本雜誌。楊友鳳同學觸類旁通不僅學會了編輯,還學會了“縮寫”“擴寫”和電腦調圖,達到了編輯的專業水平。同學們的文章終於由手寫的稿紙載入了有鉛字的雜誌,由案頭文學變成了留傳後世的精神財富,至今已辦了八期,社會反應良好。所以說:《楓葉見證》是“互動”的產物,是“寫作班”凝聚力的吸鐵石。
張書誌老師來了以後,也采取了“互動”。在教怎樣寫“記敘文”時,於去年9月還帶領15位同學去拜訪他曾經采訪過的袁隆平院士,同學們還與袁院士合了影,李公才同學就寫出了“袁隆平院士拜訪記”,我也寫了一篇“老夫也是追星族”;袁院士也“互動”起來,提筆也寫了一篇“稻子熟了,媽媽我想你了”的文章。三篇散文均登在《楓葉見證》第八期雜誌上,如果沒有文學的“互動”,我們怎能見到這位人類的福星——雜交水稻之父呢?去年10月張老師還帶領全班同學打著“長沙老幹部大學寫作班”的旗幟去省植物園秋遊。既交流了文學,又欣賞了菊花,還吃了楊少校同學自釀的紅葡萄酒,同學們還即興表演了節目,玩得很開心,為此霍兵同學還寫出了“快樂的第二課堂”,這不就是“康樂、厚德、求知、有為”麼?
二、“互動”是老師為學生解惑的需要
唐·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講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上課不能講小話,這是課堂紀律,不留點時間“互動”又怎能“解惑”呢?
“名著賞析班”的彭複旦老師,文學功底深厚,記憶驚人。在講《紅樓夢》時深情並茂,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在教學時他也采取了“互動”,全班同學在農家樂搞活動,他又主講了《紅樓夢》,正如他所說:“開談不講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同時他還要同學們提出反饋意見,求得教學的“印證”。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我為高鍔講幾句話”的文章給他看,他回家看後,就打電話給我:“下周上課時,互動一下,你先談自己的觀點,我再接著往下講,不要照著稿紙念,可以寫板書。”同時還對我的文章標題以及結構作了中肯的指點。於是我在上課前,打好了腹稿,僅擬了個提綱,走上了講台,儼然像一個“紅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