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34(1 / 1)

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33章談《寫回憶錄》

在市老幹部大學寫作班,有許多同學都在寫回憶錄,把自己的一生在有生之年寫出來,我認為這是好現象,因為這是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是正史的佐證,同時也是大多數同學學習寫作的目的。回憶錄究竟怎樣寫,我願意與大家一起商榷。

我發現有些同學寫回憶錄都是按時間順序從童年寫起,一直寫到退休,甚至到退休之後。洋洋數十萬字,可以肯定這些同學,一定有長期堅持記日記的好習慣,不然時間、地點、人物何以寫得這樣清楚。但我做不到,一是因為我沒有堅持記日記,寫不出來,二是認為有“流水賬”之嫌。

什麼是回憶錄呢?我認為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所熟悉的人物過去的生活經曆和社會活動的文體。這種文體的寫法比較自由,文章可長可短,重要人物的回憶錄帶有文獻性質。

首先:我認為寫回憶錄必須注意兩點:1、要抓住典型事例;2、必須是真人真事。有些重大事件不能麵麵俱到地平鋪直敘,要集中各種典型事例,突出表現人物的精神麵貌。有時可以概括地寫以總攬全局,有時可以細致地寫以窺豹一斑。隻有概括的介紹,不能看到各個細節,隻有細致的描述,不能看到全局,兩者要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既看到全局,又看到細節,做到有血有肉,真實感人。

其次:寫回憶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曆,詳細地寫出一個曆史階段的生活,也可以根據自己或他人的經曆寫生活的某一個側麵。

回憶錄既然是寫親身經曆過的事件,或是寫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經曆,那就應該帶有“親切感”,可以說“親切感”是回憶錄的重要特征。回憶錄有了這種“親切感”,就能吸引人,如果沒有這種“親切感”,就會成為幹巴巴的陳年老賬,味同嚼蠟,不忍卒讀。要做到“親切感”,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真實感情表述出來。隻有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生動地寫出來,再結合自己的思想真實地表述出來,才能產生有血有肉的回憶錄。

我認為要多讀一些名人的回憶錄,比如:魯迅先生對老師藤野先生的回憶,見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寫出了藤野先生親切感人的形象,字裏行間也流露了魯迅先生對他這位老師的無限敬仰之情,讀後使人感到十分親切。

又如:茅盾對她母親的回憶,見茅盾《我走過的道路·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作者在這段回憶錄中,寫出了母親對子女學習的關心。孩子考上了南京的學校,要親自送到南京去,順便見見大世麵。她到了上海,關心的不是十裏洋場的花花世界,而最高興到商務印書館發行所去買書,一買就是五十種小說和幾種曆史書籍。這些曆史著作都買兩套。一套給小兒子,並對小兒子說:“你將來要做工程師,但也不能不懂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表現了一個有遠大眼光的母親的心願。他們在長江輪船甲板上散步時,遙望江天,感慨萬千,她認為見的世麵比孩子爸爸還多,而且把孩子拉扯大了心裏感到自豪和安慰。作者忠實的回憶了這段情景,使讀者想到茅盾的母親是一個雖然久居鄉鎮但有遠見卓識的婦女。孩子們的成長,跟這位母親的教誨是分不開的。茅盾這段回憶錄就富於親切感。

縱觀這兩位名人寫了許多回憶錄,但都不是按時間順序寫的,而是針對某人、某事有感而發,各成一篇。寫長篇小說則不同,必須按時間順序從開頭寫到結尾,雖可倒敘,但必須前後照應,保持連貫性。

那麼是否要等到具有一定的專業寫作水平,才動手寫回憶錄呢?非也!這對老年同誌來說是不現實的,寫回憶錄要“急就章,冷處理”。靈感一來就寫好一篇,謂之“急就章”,再慢慢修改謂之“冷處理”。當你懷念父母的時候,可以寫“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當你回憶童年的時候,可以寫“童年往事”,當你追憶激情燃燒的歲月,可以寫自己經曆的某一個側麵,當你追記友人時,可以寫“記aaa”。……有感而發,才不會無病呻吟。各篇加在一起不就是回憶錄麼?讀者讀後,不同樣熟悉了你的一生,反映了曆史麼?如按時間順序寫下去,不管有沒有靈感,參照日記,拿起筆來就寫,這樣做很難脫“流水賬”的窠臼,再說一點對於生活沒有坎坷或一生平淡的人,不要寫自己,寫出來也無人看,因為沒有意義的文章不能啟迪後人。如果愛好寫作,且文筆尚可,可寫他人的亮點和所見證的曆史。我揣摩富二代的回憶錄是沒人看的,因為他們吃的是父母飯。除非有自己的業績和慈善之舉。

2009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