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44(1 / 1)

第四卷文學漫話 第43章一篇發人思索的散文

讀了彭複旦老師《弟弟的亮罾》這篇散文,感到耳目一新,堪稱美文。何為“罾”?這是湖南人千百年來用竹竿做支架的漁網,將它沉入排沿的江水之中,臨排點燃一盞特製的油燈,它的光線集中成為一束,從前方射向罾內,這是衝著魚兒的趨光性而設的,故稱“亮罾”。文章記敘了弟弟的亮罾在五十年代末捕過不少的魚,後來湘江被汙染就捕不到魚了,於是塵封在家,弟弟的絕技也隨之無用武之地。

這篇美文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真實”。真實是散文的命脈。它不同於小說可以虛構,在散文中完全意義上的“真”可能不存在。但是文章的主線必須真實。由於作者心中有“真”,便將散文寫得親切和自然,遣詞造句樸實無華,毫無花俏之語。1959年作者目睹弟弟用“亮罾”捕魚,第一網就撈上18斤,見識了弟弟高超的捕魚技能,這就是“真”。30年後,作者回鄉又看見有人用罾捕魚,花了半個鍾頭扳一罾,僅得兩條寸長的小魚,而垃圾一大堆。這也是“真”。為什麼呢?作者沒有直接道明緣故,為深化主題打下了伏筆。讀罷,感覺舒暢,又發人深思。

二是“情趣”。一篇好散文必須要有很強的趣味性,情趣盎然會使讀者產生繼續讀下去的欲望。作者靜觀自得,善於觀察事物。在他觀弟弟捕魚時:有時一罾全大些,每條七、八寸長:有時一罾全小些,每條隻有五、六寸。這些群聚的魚兒受光的招引,食的誘惑,一來竟是整個家庭,或是整個部落!否則每罾魚決不會如此整齊劃一。於是他問弟弟,弟弟說:“首先來的那條魚是來偵察的,回去報告後帶上幾條魚,那是在確認。所以不能冒然收網,第三次才傾巢而出,蜂擁而至。”這如同打仗一般,誘敵深入,實行口袋戰術。如果作者不認真觀察事物,就不能用細節突出散文的趣點效應。

三是“博學”。在文章結尾時,作者在感歎湘江被汙染、弟弟的亮罾被塵封、其捕魚的技能被高擱時,他運用了莊子“匠石運斤”的寓言,恰到好處,說明作者的古文根底很深。所謂“斤”就是“斧子”。這個寓言是講:有個楚國郢都人搗白土時,把一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像蒼蠅翅膀一樣薄,就去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一把大板斧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點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郢都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個事,就把匠石找來說:“試著給我這樣來一下。”匠石說:“我以前是能這樣削的,但是能讓我用斧子劈去鼻尖泥點的人已經死了,我就沒有對手了,所以不能再削。”

這個寓言是比喻他的弟弟和匠石一樣也身懷絕技,隻不過是捕魚罷了。作者企盼弟弟用“亮罾”捕魚的高超技能不要失傳,不是無徒弟可帶,而是江上無魚可捕啊。如果光描述弟弟的捕魚技能和古老的捕魚工具,雖有可讀性,就失去了文章的內涵。作者用莊子“匠石運斤”的寓言結尾,是作者為湘江要快速加強環境保護的呐喊!不要像郢都人死去而成為死江,很自然地點明了主題,使文章得到了升華。

竊以為作者對莊子“匠石運斤”這個寓言要進行闡述,不然一般讀者是看不懂的,

這篇散文融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用比喻的表現手法,讀後發人深省。

2011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