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五味人生 第50章順其自然探密
我不信佛,但愛遊覽名山古刹。某日偕老婆去常德桃花源旅遊,行至半山,忽見一廟宇坐落在山腰,煙霧繚繞,香火興旺。拾級而上,來到大雄寶殿,兩廂分別立著四大金剛、十八羅漢,中間端坐著如來菩薩。
此時,我想起了《嘲神》的“十字令”,情不自禁地低吟起來:“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不勤、五官不正、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麵威風、久(九)坐不動、十分無用。”老婆可信佛,聽我之言,大吃一驚!用手使勁掐了我一下,連忙雙手合十:“罪過!罪過!菩薩恕罪,他乃凡夫俗子,大人莫記小人過……”說畢就叩頭賠罪,並求一簽,一年輕僧人接過簽,將她帶到擺著功德簿的桌前,另一老僧給她解簽。我知定會破費,但在佛門境地,不便阻攔。於是我退避殿外,坐在石階上等候。
由於旅途疲憊,上下眼皮碰打起來,恍惚中,隻見紋絲不動的如來菩薩突然晃動起來,用手朝我一指,大吼一聲:“大膽狂徒!竟敢用《十字令》譏我,該當何罪!”我答曰:“《十字令》非我所作,豈怪我乎?你一聲不響坐在殿前,香火如此興旺,受世人膜拜,我自然不服。”菩薩聞言哈哈大笑,說道:“想當年唐僧去西天將我請來,至今信徒遍布東方,沒有金剛鑽,怎攬瓷器活。今天我要讓你心悅誠服。現在我把你變成我的尊身,坐在這裏,但不可說話,看你能擔任此任否?”我答:“這有何難,不說話還不容易。”忽見金光一閃,我變成了如來菩薩,端坐在神殿前。
前來膜拜的人仍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我都強忍下來沒有說話,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大腹便便的人民“公仆”。當這位“公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了裝錢的公文包便離去了。我看在眼裏,真想叫這位“公仆”回來,但是我憋著不能說。
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下崗“主人”。他上有老,下有小,年齡偏大,尋工無著。他祈禱我能幫助他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公仆”留下裝錢的公文包,打開裏麵全是錢。下崗“主人”高興得不得了,菩薩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我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我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下來一位趕航班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我降福平安的。正當要離去時“公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就理,兩人吵了起來。這個時候,我這個偽裝的菩薩終於忍不住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人民“公仆”便去找那位下崗“主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趕不上航班。
這時如來菩薩出現了,對我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呆了。”
我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你懂得什麼?我掐指一算,那位人民‘公仆’是個貪官,並不缺錢。他那公文包內的錢是用來去澳門賭錢嫖娼。可是對那下崗‘主人’而言,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的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公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航班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搭乘的航班失事了。”
我恍然大悟,原來菩薩一聲不響卻受世人膜拜,我隻說了一句真話,反而釀成大錯。真是好心辦壞事。我方悟道,沉默是金,雄辯是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這個自然又稱“規律”,佛教謂之“隨緣”。“隨緣”又是一種智慧,這些智慧來自於慈悲、寬容、忍耐。無論順境,逆境都是上蒼對人們最好的安排。人在順境中要學會感恩,要居安思危。人在逆境中要心存喜樂,奮發向上。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人如違反了生物鍾規律,就會出現透支,便積勞成疾。如違反了環境保護的規律,亂砍亂伐,就會出現水土流失,山洪暴發。以此類推,如果違反千百年來人們信仰宗教的規律,以“四舊”的名義砸寺廟,那麼就會缺少一種“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佛教,便會出現不和諧的因素。總之順其規律者成,逆其規律者敗。於是我對菩薩道:“吾服矣!還是佛祖慧明,這個寶座還是非您莫屬。”如來一笑,重回蓮座不語。
涼風將我吹醒,乃南柯一夢也。此時老婆正從廟堂出來,喜形如色地對我說:“我隻捐了一百元功德錢,可保合家安康,我在功德簿上看到,還有捐幾千元的哩。”好似撿了一個大便宜。我沒有說她,作為一種精神的佛教,“信則有,不信則無”。大家都有“信”或不“信”的自由,一切順其自然吧!
2011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