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60章遊杜甫江閣
杜甫江閣自建成之日起,我就經常在這裏散步。書法碑廊駐足最多,既閱杜詩,又賞名人書法。今年十月十四日,《快樂老人報》在杜甫江閣六樓舉行《光陰味道》圓夢叢書的授書儀式,我作為作者代表應邀出席,與我同坐的是一位姓劉的外地作者,在閑聊中他問我發表了哪篇文章?聽完我的回答,他翻閱書中的簡介,獲知我既是作家,又是長沙市詩詞協會會員,便要我在他的文章左上角簽名,我心中竊喜,終於碰上了一個追星族。授書完畢,他要與我同登杜甫江閣最高層觀光,我自然應允,登上頂樓,望湘江北去,有逝者如斯乎之感慨,看長沙的高樓,如雨後春筍,日新月異,的確長沙在天天長高。
這時老劉說:“彭老師,唐朝的著名詩人很多,為什麼杜甫能成為‘詩聖’呢?”
我若一沉思說道:“杜甫能成為‘詩聖’,一是詩的數量多,他的詩流傳至今就有1400多首,當然也不完全看數量,乾隆皇帝的詩據說有一萬多首,現在又有幾個人能記住其中一首呢?二是杜甫所寫的詩其內容包括時代的動亂、國家的盛衰、人民的流亡和個人悲歡,可說是一部‘詩史’。因其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才被後世譽為‘詩聖’,其實他當時的名氣還不如王昌齡。”
老劉聞言,頻頻點頭,話匣子打開,我繼續說道:為什麼杜甫在當今被譽為人民詩人呢?這是因為他的詩能為勞動人民說話,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他在去奉先縣時,一路上看到豪門貴族的奢侈浪費和老百姓在死亡線上掙紮,便詩興大發,用詩為老百姓抱打不平。他所住的茅屋頂被秋風吹掉以後,他哀歎的不是自己的惡劣處境,而是盼望天下所有的寒士都有新房的一天。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所以當今才稱他為人民詩人。
老劉說:“江南幾大名樓我都去過,南昌的‘滕王閣’有王勃的‘序’,嶽陽樓有範仲淹的‘記’,那麼杜甫江閣又有什麼曆史文化底蘊呢?”我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好!的確沒有曆史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就如深圳‘世界之窗’仿建的宋朝一條街,珠海市仿建的‘圓明園’等。僅供遊人參觀而己,無曆史文化可覓,更不能發懷古之幽情。”
老劉對我調侃道:“你們長沙是有錢了,在步深圳和珠海的後塵啊?”我淡然一笑,向他說道:“你是一個外地人,可能不知道,長沙是古城,恢複古跡的事多得很,如崇尚‘孝’文化的‘定王台’都沒有恢複,怎麼會幹那些不著邊際的事呢?其實杜甫江閣的興建是具有很深的曆史文化底蘊的,絕不是毫無史料依據的人文景觀。”他充滿著企盼,等待著我的下文。我說:“據史書記載,唐大曆三年晚秋,杜甫從蜀中前往湖南,準備投奔舊日好友潭州刺史韋之晉,杜甫趕到長沙時,韋已不幸暴卒。貧病交加的杜甫,隻得在長沙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兩個年頭。最初杜寄舟中,船泊南湖港,在驛樓迎別友人。杜甫在《兩別劉判官》詩雲:‘杜陵老翁秋係船,扶病相識長沙驛。’‘他日臨江待,長沙舊驛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