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61章柳子廟前話柳子
今年清明去祁東老家祭掃父墓,順便去了一趟永州,祁東到永州隻有78公裏,乘火車隻有半個鍾點就到了。說起永州,首先想到的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於是乘車直奔瀟水西岸的柳子街,從古樸的街口往右行三百餘米,就看見一座氣勢不凡的柳子廟。廟前有數株鬆柏,青磚牆上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牌。
廟為歇山頂式磚木結構,有戲台,中殿和後殿,廟內有柳宗元漢白玉塑像以及柳生平曆史陳列室。
我望著柳宗元的塑像佇立凝思,心中在說:“先生遭貶在永州生活了十年,這是落寞、悲苦、憂憤的十年,也是尋覓、追求、奮鬥的十年。你在永州考察民情,研究經史,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的建樹,在文學上獲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永州這塊神奇的熱土造成了你的輝煌,同時也是你的輝煌成就了永州。”
不是嗎?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使這個窮鄉僻靜之地如今成為了旅遊勝地,一篇僅二百餘字的“小石潭記”就將一個“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的小石潭寫得“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令遊人神往。《捕蛇者說》這篇散文在中學被列為語文教材,幾代人耳熟能詳:“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寥寥數語,就使永州的“蛇酒”成為品牌。其實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通過捕蛇者蔣氏對其祖孫三代為免交賦稅而甘願冒死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以及“苛政猛如虎”的稅收。在當今盛世,幾千年來的農業稅全免,種田人還有獎勵。作為大文豪如在天有靈,可穿越時空寫一篇《種田者說》啊!
在詩歌鼎盛的唐代,柳宗元在永州寫下了不少的詩篇,其中以《江雪》為妙: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隻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麵卻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取每句的頭一字就嵌著:“千萬孤獨”四字,真是“絕境”出“絕唱”啊!
柳宗元是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人稱柳河東,遭貶後到永州任司馬。公元814年永州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唐代進步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文學家就建立了這座“柳子廟”。一千多年來,經各朝各代修繕,廟內有公元1558年劉養仕所撰《重修司馬先生廟記》,還有公元1594王泮的《捕蛇歌》和王月照《愚溪懷古》,在廟內我還看到兩件最珍貴的文物:
一是“荔枝碑”,又稱“三絕碑”。原來我隻知道郴州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有“三絕碑”。那是北宋秦觀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蘇軾寫了跋,著名書法家米芾把詞和跋寫下來,世稱“三絕”,卻不知永州也有“三絕”。原來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命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元和十年應召回京,未幾,再次外放柳州任刺史,四年後病卒柳州,享年47歲。在廣西柳州市有座“柳候祠”就有“荔枝碑”乃宋代原件,因碑文首句有“荔枝丹兮蕉黃”語,故被稱為“荔枝碑”,此碑由唐·韓愈撰文,蘇軾書寫,內容卻是頌揚柳宗元的事跡,亦稱“三絕碑”。荔枝生在兩廣,永州不產荔枝,永州“柳子廟”的“荔枝碑”是清永州知府廷桂摹刻的,這同樣是一件珍貴文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