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62章周家大院
清明時節雨紛紛,帶著老婆去祁東。去老家祁東自然是祭掃父墓,順便去永州踏青。當晚住在永州商務賓館,我問服務員:“市區有哪些旅遊景點?”她一一做了回答,當她提到零陵區何仙觀鎮有一處湘南民居——“周家大院”時,我便來了興趣,因為那些村民都是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後人。
說起周敦頤,我就想起了他著名的《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比喻“菊”是隱士陶淵明所愛,因陶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他比喻“牡丹”是富貴之花,愛者眾多。他比喻“蓮”是君子之花,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次日啟程,直奔目的地。住慣了喧囂的城市,就想去寧靜的鄉村,更何況是有文化、曆史底蘊的民居。乘中巴約三個小時就到了何仙觀終點站,據說這是“八仙過海”何仙姑的故裏。鄉村公路在懸崖峭壁下蜿蜒,與賢水河平行,車站旁有一個碩大的溶洞,據說有十幾公裏長,但未開發,溶洞旁有一個飯店,在這裏吃罷中飯,為省時間,又乘摩托車不到五分鍾就到了賢水河畔的澗岩頭村。周家大院就座落在這三麵環山、一麵臨水的田野中。周家大院由六個院落組成,分別建於明、清兩代,既獨立成院,又相互勾連,有分有合,渾然一體,仿如世外桃源。從田邊的“簡介牌”獲知,周家大院是周敦頤後裔於明嘉靖年間(1550年前後)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陸續修建的六大院落,文化底蘊深厚,受儒家、理學思想的熏陶,以“忠孝廉節”為核心,秉承“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耕讀文化。在明、清兩朝從這裏走出周希聖、周圭、周道、周崇傅四進士,從而聞名於世。2003年被評為“湖南省曆史文化名村”,享有“湖南民居瑰寶”之美譽。村上現有260多戶人家,全為周姓,無雜人,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聚族而居。
我認為開發曆史文化名村比新建人文景點其意義深遠,譬如:周家大院的四進士,其曆史故事就很豐富。
周崇傅是清同治進士,光緒元年改官中書,曾隨左宗棠進軍天山南北,收複新疆,以廉潔為時人所稱。
周希聖是明朝進士,曾任南京戶部尚書,後因得罪權宦魏忠賢,被削職為民。罷官回鄉後潛心著作,著有《退思堂集》《懷柳賦》《森閣詩稿》等著作。
……
如果新建一座明清風格的陳列室將周敦頤的生平、《愛蓮說》、族譜以及兩朝“四進士”的事跡陳列起來,可說是進入曆史海洋啊!“出汙泥而不染”的廉風與前麵的賢水河相映,再擴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的蓮花,是一幅沁人心脾的畫卷,在當下具有反腐倡廉和激勵學子奮發讀書,正直做人的現實意義。
我們來到“子嚴府”院落,大門就有一幅清代行書木刻對聯。上聯:翰林門第,下聯:濂溪家風。何為濂溪呢?原來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湖南道縣人。這個院落住有幾十戶人家,沒有看見年輕人,隻有幾個婆婆姥姥在帶小孩,此時我醒悟到,如今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幹農活的都是老叟、老嫗,留守兒童甚多。這樣的磚木明、清建築在湖南農村原來多的是,但農民富起來後便將老屋撤除,變成了二層樓的磚混樓房,像這樣集中居住,整體合一的明、清老建築能在瀟湘大地上存續數百年之久,堪稱奇跡。這可能是封閉、落後、偏僻、貧窮,才能得以保留。“禍兮福所倚”,不然怎麼會成為旅遊勝地呢?我深信旅遊的開發,一定會給當地村民帶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