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64(1 / 2)

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63章秦皇島外打魚船

今年6月12日我遊了一趟秦皇島,在我的印象中“島”者,四麵環水也,而秦皇島卻是一麵臨水,與其說“島”不如說“港”,可能曾經是“島”,經過若幹年的變化,滄海桑田,與大陸連接起來了。

秦皇島是中國唯一一個以皇帝命名的城市。分山海關、北戴河、海港三個區。相傳是秦始皇入海求仙,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出海處。我們來到首站山海關,雖未到此,但久仰其名。它是萬裏長城的東端起點,“闖關東”的電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林彪叛逃……都與“三海關”有關。史書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構築長城,建關設衛,因“關”在山、海之間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地勢險要,是東北、華北之間的咽喉要衝,曆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之說。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老龍頭”,它是長城唯一與大海交彙的地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故名“老龍頭”。登上“澄海樓”居高臨下,就可盡覽“長城萬裏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雲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美景象。難怪清康熙、乾隆等五位皇帝先後十一次來此登樓賦詩。“澄海樓”的牌匾就是乾隆的禦書。

離開“老龍頭”驅車約十餘裏來到“天下第一關”,下車後伴古城牆而行,不知南北,任憑導遊帶路,幸好在景區入口處看見一張很大的《山海關景區示意圖》。從圖中獲知:“老龍頭”的城牆現在並沒有與山海關城牆連接,往北延伸的城牆也被京沈高速斷開。方知山海關是長城中的古城,古城中的長城。世事滄桑,怎麼就沒有變化呢?就如長沙古城原有東門(小吳門)南門(南門口)西門(大西門),如今隻剩“天心閣”一隅城牆。然而“山海關”卻有完整的城牆和三個大門,樓上還有城樓。東曰鎮東門(即天下第一關),西曰迎恩門,南曰望洋門。登上城樓,三門樓閣氣派不凡,古樸典雅。中間還有一座“迎恩樓”,沿城樓繞一圈,也隻需半個小時。舉目眺望,關外、關內的景物盡收眼底。我們是從鎮東門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天下第一關”的牌匾,這是明代進士蕭顯的書法。城樓上販賣旅遊產品的小攤很多,也有現場打製的特產——花生糕。我信步走到一個照相攤前,這裏可租八路軍和國軍服裝照相,擺放的藝術樣照居然是穿國軍服裝的多,我觀察了一下,當場就有幾個男女遊客在租國軍服裝照相,好奇否?還是抖洋衝?我想兩者都有吧。因為國民黨軍的服裝威武,還配有斜皮帶,女兵頭戴船形帽,屬美式打扮,相比之下八路軍的衣服的確“土”,故稱“土八路”。我暗自思忖,就是這些“土八路”打敗了這些美式裝備的國軍,解放了全中國。然而在抗日救國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是愛國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能讓你穿國民黨服裝照相,說明了大陸的民主空氣愈來愈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