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64章登崀山
今年中秋、國慶放八天長假,小車自駕遊高速公路免費,為沾這點光,我選擇了由兒子開車的自駕遊,攜全家去了一趟崀山。崀山坐落在湖南邵陽新寧縣,是我向往已久的旅遊勝地。“崀山”的“崀”字,是“山”字下麵一個“良”字,意為良好的山,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發明了這個獨特的山名。
崀山現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地質公園,並成功申遺為世界自然遺產,是著名的丹霞地貌。所謂丹霞地貌是由紅色礫岩、砂岩等組成的岩層,因填充物含氧化鐵,呈紅色,故稱丹霞岩層。
小車開到崀山,共有五個景點,乃捆綁旅遊,每人130元可遊四個景區,即:“天一巷”“八角寨”“辣椒峰”“紫霞峒”,另加50元可去“夫夷江”景區漂流,可說是山清水秀。我們隻買了四個景區的票,頭一站來到“天一巷”,抬頭仰望,懸崖峭壁,石階盤旋而上,如不願登山,隻要肯出米米,轎夫可以將你抬上山。“天一巷”的特色是丹霞石巷排列密集,長短寬窄,景象各異,在不到一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就有大小“一線天”七條。“天一巷”顧名思義叫“天下第一巷”,高約120米,最寬處不到一米,最窄處胖子要側身而過,堪稱世界地質奇觀,置身巷中,絕壁對峙,如削斧劈,抬頭唯見一線青天,恍若時間隧道裏的過客,體驗著幽與險的魅力。可能是先登這座山,精力充沛,拾級而上,雖有點吃力,畢竟還是登上了山頂。往下走就輕鬆多了,有人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認為是“下山容易上山難”,上進要用力,下退就輕鬆,因為人的骨子裏含有惰性啊!
從“天一巷”下來,吃罷中飯,又驅車前往“八角寨”景區。“八角寨”高八百多米,仰望山頂,不禁咋舌,石階沿山盤旋,蜿蜒到山頂,且徒又長,比“天一巷”還高。清道光年間農民起義領袖雷再浩在八角寨屯兵紮寨,揭竿而起,發動了農民起義,現存寨門及西南寨牆一垛,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望而生畏,山下備有10幾匹馬恭候你的光臨,單程100元,往返180元,由馬夫牽著馬走馬道上山。專程到此是花錢買累的,我豈會花錢騎馬,雖疲憊不堪也要往上爬,我找了一根竹棍撐著走,至老成了三條腿。登到半山腰,沿途有賣零食的茶棚,西瓜要比山下貴三倍,但我卻認為不貴,徒步上山還難,挑上山何易啊!實在走不動了就坐下來小憩,而七歲的孫子靖靖卻隨父母走到前麵去了,父母累得夠嗆,而孫子卻蹦蹦跳跳,輕鬆自如,如履平地,不時地喊:“爺爺加油!”我尋思小孩為什麼體力這麼好呢?都是登第二次山啊!原來他參加了業餘足球隊,是經常鍛煉的緣故,此時我不得不服老矣!我中途歇了幾次氣,終於登上了山頂。坐在台階休息時,幾個牽馬的馬夫也在休息,在等待下山的遊客,我看見一個年齡很大的馬夫便問道:“您老高壽?”他興致勃勃地說:“今年六十有八,節日生意很好,今天共走了八趟哩。”“八趟相當於700多元收入,我比你年輕三歲,100元都賺不到啊!”我發出了如此的感慨,與孫子相比我是老矣,與這位老馬夫相比卻不是這回事,歸根結底不是年齡差異,還是一個鍛煉問題。有些年輕人在登山時,同樣累得氣喘籲籲,甚至還不如我,在遊客中我發現許多來自農村的老翁老嫗大約有七十餘歲了,還照樣登上山頂,而城市的少見。我暗自思忖,同吃五穀雜糧,竟會出現不同年齡的登山狀況,這就是鄉下人和城裏人的區別,平時鍛煉與不鍛煉的區別,能否登上山頂,不能完全以年齡來衡量,要以意誌來衡量,即可捷足先登,又可循序漸進。我登上最高的觀景台,放眼遠眺,群峰聳立,林深葉茂,白雲繚繞,生氣勃勃,原來無限風光在險峰。如果知難而退就看不到頂峰俯瞰的丹霞全貌,登高之心情,正如宋·王安石詩雲:“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