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68(1 / 3)

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67章西北漫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今年8月31日我乘坐“夕陽紅”旅行社組織的專列,一次性暢遊了最古老的絲綢之路。全團八百餘人,分三十二人一組,浩浩蕩蕩開往那向往已久的大西北。那戈壁、沙漠、綠洲、高原湖泊……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呈現在眼前,使人目不暇接。

提起“專列”,我就來了精神,當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南巡時就是這種“禦駕”啊!今天我們普通老百姓也能坐“專列”去西北觀光,深感榮幸!

一、走進西安

第一站是到西安。西安市熱烈歡迎我們的標語映入眼簾,而西安火車站的態度卻不一樣,將我們涼了兩個小時才放進站,如此待客,豈有此理?無須大驚小怪,畢竟此專列非彼專列啊!無論怎樣,我的心情還是興奮的,西安終於到了,西安古稱長安。唐朝的文成公主就是從這裏出發與吐蕃王鬆讚幹布和親的,唐僧取經也是從這裏去印度的。今天我從數千裏的長沙趕來也要從這裏出發,重蹈絲綢之路,其路程比古人遠矣!晚上抵達西安,一出站就看到火車站對麵的古長城裝上了耀眼的彩燈延向遠方,像一條巨大的火龍十分壯觀,體現了古城古韻。我在想長沙也是千年古城,為什麼當年要拆掉周圍的古城牆呢?如今僅剩天心閣一點點,不拆多好啊!城市古韻愈濃,旅遊愈發達啊!高樓大廈各地都有,有甚麼看頭。即算城市要拓展,可向郊外擴展啊!然而古城牆被拆是解放前發生的事,真是遺憾之至!大巴載著我們駛向酒店入住,沿途欣賞了古都夜景。

次日清晨,地導小鬲姑娘帶我們來到市中心,小鬲能言會道,介紹西安的名勝如數家珍。為慰旅途的寂寞還在大巴上唱起了粗獷的地方戲——秦腔,使我耳目一新。一會兒就到了“鍾樓”和“鼓樓”。兩樓遙相呼應,均為三層宮廷木構建築。據小鬲介紹:兩樓均建於明洪武年間。“鍾樓”晨鳴鍾,“鼓樓”暮擊鼓。作為報時之用,故有“晨鍾暮鼓”之說。此時我想起了唐朝張繼“楓橋夜泊”的詩,便問小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怎麼是夜晚敲鍾呢?小鬲一怔,稍為停頓了一下說:“那是寺廟的鍾,這是皇家的鍾,所以不同。”我不知回答對否?在西安我們參觀了幾處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首先參觀了“大雁塔”。久聞此塔,不知其詳,原來大雁塔在慈恩寺內。是唐高宗委派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為帶回來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而建的七層寶塔。塔高64.5米,為方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佛教建築藝術不可多得的傑作。

此時我不得不佩服明朝吳承恩將唐玄奘取經的曆史寫成了流傳千古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大雁塔還引來許多文人墨客的吟唱,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由此可見大雁塔的恢弘氣勢。當然現在要造這樣的塔是易如反掌,但造沒有曆史底蘊的人文景觀是毫無意義的,即算要在原址恢複古塔必須尋找資料興建如舊,或修舊如舊,絕不能畫蛇添足。

吃罷中飯,下午參觀“華清池”。一到華清池,就看見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華清池”三個大字,氣勢磅礴,不愧為大手筆。華清池位於西安東約30公裏的臨潼驪山北麓,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勝地。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遊宴的行宮。唐玄宗每年攜楊貴妃到此過冬淋浴。白居易的《長恨歌》就寫道: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

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古今傳頌,須知他們原是翁媳關係呀!這不奇怪,在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何況一個女人呢?雖是兒媳,有背倫理,但可以變通呀!高力士這個辦公室主任可精到家了,他能揣摩主人的心思,他建議皇上:“讓楊玉環先離婚出家,脫離紅塵,然後再讓她還俗。”唐明皇聞言大喜,這叫天有政策,帝有對策。不然怎麼叫天子呢?唐明皇對楊貴妃的確是寵愛的,但為了大唐的江山,仍賜死她於馬嵬坡,這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楊貴妃卻是飛到天堂,說她到了日本,這隻是傳說罷了。

參觀了華清池,來到了“五間廳”。中國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裏。後麵驪山的半山腰還有一座“兵諫亭”,原為“捉蔣亭”。為什麼要改名呢?可能是根據蔣介石後來的抗日曆史才考慮改名的吧!這也是統戰的需要。因為“西安事變”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是中國抗戰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遊區,南部為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此。

參觀完了華清池,不由感歎:唐明皇啊!你真會享受呀!兔子還不吃窩邊草,而你這條龍還不如兔啊!但我仍佩服你在歌舞升平之時,還玩出了一些名堂,你通音律,會編導,在華清池還創造了“梨園”成為戲曲的開山之祖。

下一站就是參觀享有盛名的“兵馬俑”了。何為“俑”呢?它是古代墓葬雕塑的陪葬品。秦兵馬俑是秦國時期燒製的“兵”和“馬”。

秦始皇的陵墓位於西安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在大巴上我們從遠處看見了好大一個山頭,這就是墓址。據說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園。修築時間長達38年。而我們所看到的卻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三個陪葬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四麵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2號坑和3號坑,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無立柱的鋼架屋頂遮住了整個坑,極其壯觀。

我在想:在奴隸社會和近代的西藏農奴製,還有些君王和奴隸主用活人活馬陪葬,殘酷至極。而號稱暴君的秦始皇卻采用陶製兵馬俑陪葬,這不能不說明秦始皇開創的封建社會相對奴隸社會而言,是一種極大的進步。

陪葬坑是1974年由當地村民抗旱打井時發現的,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我不禁問小鬲:“秦始皇的墓又是何時開挖?裏麵可有許多寶物啊!”小鬲笑而回答:“至少五十年內不會動它。因為我們現在的技術還沒有達到開挖的水平。比如說:陪葬坑挖掘時,有許多彩色兵馬俑一遇到空氣就氧化變色了,而且挖多大的坑,就必須搭多大的棚。不然刮風下雨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這麼大一個山頭,這個棚怎麼搭啊?”“難道不怕別人盜墓嗎?”我又問了一句。“不會的,裏麵設有機關,還有水銀河,加之工程巨大,二千多年來至今沒有被盜過。”

我聞言感歎:好啊!讓這浩大的工程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吧!遺憾的是我這一輩子看不到了。

小鬲還帶我們去參觀了珠寶店,但遊客沒有幾個人買,小鬲燦爛的笑容頓時消失了,因為沒有收入啊!臨別時她要我代表遊客簽對她導遊工作的意見,我全部簽好的,此時我又看到了她難得的一笑。

二、朝覲敦煌

告別西安,專列沿著隴海線到蘭州,再沿蘭新線直赴敦煌。窗外的景物向後飛馳,睡意濃濃的我突然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了,沿途欣賞了秀麗的西嶽華山,和連綿不斷的祁連山,以及甚是荒涼的戈壁,從遠處還看到了古長城的起點——嘉峪關。越往西北方向行駛,越是荒涼。在這渺無人煙的地方,我在想:這裏真是發射導彈和原子彈的好地方啊!真是“說曹操,曹操到”,不知不覺列車就經過了導彈基地——酒泉,離敦煌不遠了。

早知敦煌是一座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一到敦煌市,就看到壁畫中的仙女反彈琵琶的巨大雕塑聳立在市中心。馬路兩邊都是飛天圖像的路燈,照耀著我們直往聖地。

在敦煌我們遊覽了三個景點:“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首先是“鳴沙山”,它位於敦煌城南七公裏,什麼叫鳴沙山呢?地導介紹說:“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沙子堆積而成。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聲響;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我們沒有遇到什麼風,故沒有聽到這美妙的聲響。來到鳴沙山,看慣了青山綠水的南方人,今日突見一望無際的沙漠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景觀管理處備有800多匹駱駝供遊人騎覽。我自然不吝每人80元的消費,也騎著駱駝欣賞了這大漠風光。長長的駱駝隊伍在沙漠中行走,我體驗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開辟的“絲綢之路”。此情此景我搖頭晃腦地哼起了“王昭君出塞”的戲詞:

跨玉鞍免卻了旗仗步輦。

日昏昏,沙漫漫。

雲橫漢嶺外,

霧迷雁門關,

邊風急,狐裘寒,

大漠孤煙落日圓。

真是樂在其中,親身體驗了古人過沙漠的感受!

其實這些牽駱駝的牧民,在交通不發達的時候就是以運送貨物為生。現在交通發達了,公路縱橫交錯,而鳴沙山巳成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這些牧民就以接待遊客為生。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熱土養一方人啊!

在沙山的旁邊有一處“月牙泉”,它是沙漠中的綠洲,號稱“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枯竭”的天下沙漠第一泉。來到“月牙泉”,周邊樹木鬱鬱蔥蔥,人文的樓台亭榭置於泉邊,如同美麗的圖畫,好比一個小西湖。數千年的風沙漫起,泉水麵積始終不減,真是奇觀啊!“月牙泉”的景觀與四周的沙山相映,好比黃色托盤上的一顆綠色翡翠。在此攝影留念,如入畫堂之中。

我曾聽人說:“在一望無際的戈壁和大漠,有水的地方必定有樹,有樹的地方必定有人。”因為大西北年降雨量少,而雪山融化後的地下水卻很豐富,新疆烏魯木齊就是一塊大的綠洲。而“月牙泉”這塊綠洲的地下水從何而來,不得而知?

下午,我們終於來到了享有盛名的莫高窟。管理處給每位遊客發了一個耳機,聽導遊講解,洞窟並沒有全部開放,人流如織。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好的佛教藝術寶窟。始建於公元366年,曆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武則天時期建造的洞窟已達一千餘龕,因而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珍存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已屬“世界文化遺產”。

管理處的導遊把我們帶到莫高窟,洞窟諸多,目不暇接。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它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當你置身窟中,那神態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五彩繽紛的鮮花,紛紛揚揚;那不奏自鳴的樂器演奏著仙曲……仿佛把你帶進神仙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