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人名著,世世代代銘刻在雪域民族的文明史的標杆上,是他們在藏族曆史發展過程中創作出歎為觀止的燦爛文化,成為永不凋謝的壯麗的文明景觀。
才旦卓瑪的家鄉——日喀則,與前藏、衛藏地區一樣,享有“歌舞海洋”的聲譽,民族民間歌舞名目繁多,絢麗多彩,風格各異。
“藏巴”(後藏人)具有天生的歌舞天賦,如果人們稱讚藏族人“能走路的會跳舞,會說話的能唱歌”的話,這也是對“藏巴”人的稱讚。日喀則地區和其它的藏區一樣,民間傳統的或宗教的節日頗多,在不同的節日裏可以觀賞到不同的傳統慶典歌舞,如:“諧欽”(大型歌舞),“賽瑪卓”(圓型大腰鼓),或定日“甲諧”(盛歌)以及每年在各大寺院舉行的宗教跳神舞(哈母)即“噶爾”(樂舞)等。獨具風韻的薩迪民歌、酒歌、牧歌、情歌、頌歌、祝福歌曲、勞動歌曲隨處可以聽到。其中後藏地區盛行的“樂舞”,首推“堆諧”,它產生於遠古時期,流傳的地域最廣,影響麵最大。“堆諧”是一種彈、唱、跳結合的民間自娛性歌舞,結構一般為A、B,它不受時間、空間、環境的限製。六弦琴手一旦撥響了悅耳動聽的“紮年”(六弦琴),人們就不由自主地跳起靈活多變的踢踏舞,隨著而來的就是心潮起伏的歌聲。後藏不僅是“堆諧”盛行的地方,也是“紮年”的家鄉。在後藏,你無論走到何處,不管是城鎮、鄉村或牧區,不管他們從事何種職業,不論男女老幼,在他們屋內的牆壁或柱子上普遍都掛有“紮年”。“紮年”可以說是生活在世界屋脊的人形影不離的生活伴侶,“堆諧”便是征服世界屋脊之人的生命情懷。這些紛繁而豐厚的雪域西部獨有的曆史、文化,無疑對具有歌唱天賦而又酷愛民族聲樂的才旦卓瑪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成才環境。當然,才旦卓瑪成才的因素遠不止這些,除上述的社會曆史大文化的影響之外,她的家庭給她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才旦卓瑪出生在日喀則城南年楚河邊一座叫“夏青”的泥土屋。父母靠農田為生,養育了三個女兒,兩個姐姐和她,同時還有三個叔叔一起生活,組成一個大家庭。她是一位農家女子,她的父親除種田外,還掌握了一門嫻熟的民間工藝技術,並對民族傳統的戲劇——藏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無論在春秋的田野上或在家雕鑄木製的工藝品,總是情不自禁地伴著勞動的節奏,哼起那悠揚的民歌或藏戲片斷。到了民間民俗的傳統佳節或休閑時,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互敬青稞美酒,當他們有了醉意,便興致盎然地輪流演唱藏戲唱段或民歌,那時他們把一切不幸、疲勞、痛苦都拋在九霄雲外。童年的記憶猶如夜空閃過的流星,雖然一閃而過,但那劃破夜空的金色線條卻留在那永恒的記憶中。
在這座泥土屋,才旦卓瑪度過了童年和少年。在這期間受父親的影響,加上天賦,學會唱藏戲和民歌。父輩們勞動之餘常常聚在一起,演唱民間歌舞。他們的演唱是那樣的真誠、由衷,又是那樣頗具感染力!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歌聲,就是生活,沒有歌聲就沒有生活,猶如地球上沒有太陽一樣”([捷]伏契克語)。是的,太陽能讓冰雪消融,歌聲能洗刷勞動帶給人們的疲勞和痛苦,並在無形中實現傳播和鑒賞民族文化的意義,激發人參與的欲望。才旦卓瑪的成才既有某種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的文化背景的熏陶和影響,其中父親給她的印象猶如雨後的彩虹,那樣鮮豔,富有魅力。可以說,才旦卓瑪的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對於西藏人民來說是一個極為不平凡的日子,“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基本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好形勢下,中央人民政府從西藏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由於中央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和祖國各兄弟民族的支援,西藏人民和上層愛國人士同帝國主義及其親帝分裂主義分子作了堅決鬥爭,於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帝國主義侵略勢力被驅逐出西藏,西藏回到了祖國大家庭,西藏民族成為統一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引自《西藏概況》)。從此,西藏的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和平解放西藏協議》簽訂的消息猶如春雷,震撼了整個的萬裏高原,深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的百萬農奴無不為之歡欣鼓舞,那時,無論在前藏、衛藏、後藏,無論在農村、牧區、林區、城鎮、邊防,不管是男女老幼,僧人俗人,都以嶄新的精神麵貌和無限喜悅的心情歡唱。西藏著名愛國活佛、詩人擦珠?阿旺洛桑為西藏民歌填寫了新詞《西藏人民齊歡唱》,這首歌頓時回蕩在世界屋脊的各個角落。
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同百萬農奴一樣,獲得了新生。日喀則地區是一個優秀民間藝人薈萃之地,民間藝人多拉和他的兩個女孩,民間藝人窮不珍和民間藝人次仁格曲等,就是其傑出的代表,因為有了他們,先輩們創造的民間民俗歌舞藝術得以繼承和延續。他們的表演技巧和風格各具特色,有著鮮明的地方性、民間性和民族性。他們的演唱自然、純樸,感情真摯,這是十分可貴的,是民間歌舞的生命基礎。天賦加機遇,才旦卓瑪有幸在少年時就結識了著名民間藝人窮布珍。農家少女才旦卓瑪渴望發揮自己的歌唱天賦,去闖天下。因此,她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喀則地區“愛國青年聯誼會”組織的各項活動,拜著名的民間藝人窮布珍為師,在她的真誠和熱情的指導下,使才旦卓瑪學習和掌握了不少不同風格的“堆諧”、“朗瑪”和其它的後藏民歌,為她的成才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