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集03(1 / 1)

第一卷 第3章玩味

自認為草根一條,窮人一個,所以從來不事任何文物收藏,但閑來也頗喜歡玩味古人的字畫,所謂玩味,玩的隻是一種趣味。

在太原工作的幾年裏,趕上掛曆出的花樣翻新,其中有不少名人名畫專輯,如張大千、鄭板橋、唐伯虎等作品,且大多是用宣紙印製,因為喜愛,凡看到一定要買,買到即扯下來送到晉寶齋裱糊,有興趣時換著張掛。沒事了,躺在沙發上或者床上,呆呆的品,細細的讀,讀古人的生活方式,讀畫中的題詞和意境,屬於典型的窮玩。後因業務上的需要在電腦城買了兩套圖庫,其中一套竟然有許多的古字畫,讓我大喜,於是從圖庫上下載了喜愛的內容在電腦上欣賞,這比起裱糊字畫來方便了許多。玩味久了,漸漸明白了何謂林泉氣象,何謂山水情懷,何謂嘯傲煙霞。畫中吟風弄月的文人格調,攜琴訪友的散淡逍遙,遠山近景,大江細流,古道西風,流水孤村,月前花下,一筆一劃字裏行間無不充溢著高古的意蘊和幽遠深邃的情懷,神遊其間,可安享臥遊之樂,如此,便以為得了古畫的真趣。

玩味,不需要懂得真偽,不需要了解筆線是否粗重,樹石皴法采用了什麼手法,甚至不用去弄明白出自何人手筆屬於哪個朝代,但能領會畫中的內涵,感悟畫外神髓,由此得到了審美愉悅,於門外人而言,足矣。

早年購買的一套《芥子園畫譜》,是平日裏擱在床頭隨時翻閱的心愛書籍,這套書給我裨益不是繪畫本身,而是畫譜中體現出的審美情趣,閱讀其中的文字,瀏覽一下那些構圖的美妙,無形間就得到了風雅的浸潤。清代何鏞在所作後序中寫道:“盡收城郭歸簷下,全貯湖山在目中。”這是知味之人才會有的感受。《芥子園畫譜》中的文字,也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如:“塔鈴語月,寺鍾吼霜,於萬籟俱寂中,有此清泠聲響。空林古徑,點綴其間,使人生世外想。”

“桑間籬落。淺巘平田。居人隨意橫杓。……”

“……宜於波光如練,湖瀔未起時,載酒尋詩。……”

那種“地偏人遠,閑花開滿院,鬆蔭白晝閑,坐看流水臥看山”的詩情,細細品來如飲佳茗,如聞天籟。

當年在西安上大學,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碑林,平時桌邊總有王羲之、蘇東坡、趙孟頫、顏真卿等名家的字帖,沒事了拿起來看看,心中就會生出一種微癢的熨貼,那或遒勁或秀麗或嫵媚或笨拙或莊重的方塊字裏,有前人留下的體溫,有作者不朽的神魂,有文人韻士們的靈心慧性……

玩味的樂趣和拍賣行的價值沒有任何關係,玩味之樂不在錢,也不在真假,更不在是否擁有,隻在知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需要知味才能品得。如同天空的一朵雲,一陣微風,一片落葉,一朵野花,一聲鳥啼給予你心靈的滋養一樣,那些古畫名貼感動了你影響了你,那其中的精神和大美就屬於你了。此種獲得在心,在神,而不在物。

澹然居書屋的牆壁上掛著的幾幅古畫是我的最愛,一幅為明代沈周的《青園圖》,上有乾隆、嘉慶、宣統皇帝的禦覽印章——畫中的季節一定是初春,陽光柔和,微風徐來,竹籬茅舍下,有房門敞開,畫中人物手捧一卷坐於窗前在閱讀,窗外是山石堆疊,山石後有一棵老鬆,房後有古柳未綠,數株翠竹繞屋而生,雜樹新篁,鬱鬱蔥蔥。依山勢而下,排列著參差錯落的人家,遠處江麵平闊,山峰錯落,湖水映帶,平緩寧靜,水邊一株垂柳,透著蒼老的歲月裏悠遠的寧靜,那份詩意雅韻,那份得大美於其間的自然而然,那份超然物外的清幽逸趣,讓我百看不厭,由於太喜歡,拿來做了散文集《靜思集》的封麵,接著放大了裝裱在鏡框裏,掛在了澹然居書屋的床前。這些畫因為不是真品,所以一錢不值,但因是古人的佳作,就有著無盡的欣賞價值。客廳則張掛了一幅來自洛陽《千唐誌齋》的碑拓,內容是蘇東坡的《山村五絕》之一:“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書法作者的姓名看不大明白,但知是一筆風流雅俊,渾厚圓潤的行草,有著行雲流水氣韻飄逸凝重內斂的美,於我而言,有這樣的字畫相與廝守,便覺遠離了紅塵,擯棄了俗念,寧靜了心神,沾染了古風。

李漁的一部《閑情偶寄》,是我四處漂流隨身攜帶須臾不離的書籍之一,喜歡在心靜無事時,於床頭燈下細細品嚼,琢磨他對詞曲、演習、生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的觀點。李漁畜養戲子,自編自導,他有園林稱為“芥子園”,他對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藝術內涵頗有研究,同時他也是一個美食家,對餐飲養生有著獨到的見地,可是他說他是窮人,他的這份“窮”簡直讓當今居住在鴿子籠裏的文人們無地自容。他的“窮”都是值得玩味的“窮”,而能“窮”到這個份兒上,那給一個天下也不要了。

老來也才知,玩味,乃是生活的一門大學問,對於怡情養性甚為重要。

晚乎哉?不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