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章孫喜玲:聆聽寂靜
午後,起風了。
院子裏的垂絲海棠被刮的東搖西擺,斜陽下樹蔭斑駁,遠處布穀鳥在叫,鷓鴣在叫,杜鵑在叫,不知名的鳥兒在叫,遠的,近的,短促的,悠楊的,細碎的,低沉的,不同聲音的各種鳥叫是天籟的混聲合唱。每當聽到這麼多的鳥叫,心中就會有生出一種莫名的愉悅和快慰。
一隻黃黑相間的小鳥,落在柳梢頭,停立不動了,柳枝在風中搖呀晃,鳥兒就隨著柳枝搖呀晃,看的我一時發起呆來,鳥兒的那份愜意真惹人妒忌呢,心想死後若跳不出六道輪回,能轉生為一隻浮山的鳥也是來生的福報。
村民們翻譯鷓鴣的叫聲是“光棍好苦”,而古時的遊子墨客們則翻譯為“不如歸去”,印證了佛家說的“境由心生”,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處境對鳥鳴有著不同的感受。
泡了一杯黃山產的“太平猴魁”,坐在窗前,看著窗外蒼青的遠山,油然想起了一個詞:聆聽寂靜。
細想來,寂靜確乎是要用聆聽來感知的。
而寂靜,在城市日夜不停的喧囂中已然成為奢望,在鄉間卻還是尋常光景。
寂靜不同於寂寞,寂寞是無處話淒涼對案不能食的蕭索,是欲言無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無著無落,而寂靜是心緒的安寧,是耳際的清靜,是味覺的清淡,是林泉光景,是怡然的心態,更是一種修身養性,佛教中有一種禪修叫“寂靜修”,大許求的正是於寂靜中的開悟。
愛極了鄉間這份恬淡的寂靜,愛極了這寂靜中止水般的氛圍,寂靜讓我的心氣沉降,寂靜引我回歸本真,寂靜給我一顆“寧靜致遠”的清心……
寂靜不是無聲,寂靜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靜,是沿山間小徑徐行漫步時微風送來的花香草香,是打著一把雨傘站在雨中看雨珠滴落的心情,是仰望天空月牙時流星劃過的閃亮,是清晨站在小小果園裏觀察蜜蜂在棗花上采蜜的悠然,是坐在石凳上摘菜時抬眼望見對麵山坡上吃草的羊群,是蔚藍天空裏隨風變幻的雲朵,是露珠閃爍在晨光裏的晶瑩,是深溝大壑間繚繞的曉霧,是遠山藍調的蒼茫,是月光灑滿後院推門而出時那一瞬間的驚喜,是午後一杯清茶的芬芳,是不事修飾的素淡風光,是饑來吃飯困來眠的隨意,是雨天懶在床上閱讀閑書的自得,是河邊咕咕呱呱的蛙鼓,是深夜偶爾兩三聲的犬吠……
院牆外的電線杆上有兩群鳥為爭奪一個鳥窩在打架,起起落落,嘰嘰喳喳。家養的花貓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向對門鄰家的白貓哇嗚哇嗚宣戰,不遠處的羊圈裏小羊羔肚子餓了,咩咩的叫著,稚嫩的聲音惹人心生愛憐,誰家的大公雞在喔喔的啼鳴,下地回來的人們說笑聲漸行漸遠……這一切都是鄉間寂靜的聲音。
寂靜不止是一種樸素簡單的生活方式和自然形態的生存環境,更是一種浮雲散去鉛華洗盡的心境。
寂靜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尋。寂靜需要用心感悟,寂靜需要用耳聆聽。聞聲可以悟道,聆聽寂靜可以入定。
文章寫完時,太陽行將落山,是該給菜園澆水的時候了。
明天一早,會有燦黃的瓜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