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章窯掌村
窯掌村隸屬晉城澤州縣晉廟鋪鎮,緊靠河南的濟源。
早就聽說這一代風光絕佳,一直想去走走卻苦於沒有恰當的機會。
2012年的仲夏,受邀隨《山西日報》文友姚劍夫婦以及趙雪梅市長的愛人一起驅車前來造訪,了卻了這一夙願。
窯掌村的第一道人文景觀是一座新建的八角亭,這座亭子建在小月寺的原址上,小月寺的原建築因為眾所周知的相同原因早破壞殆盡,如今隻剩下了一個遺址。稍作停留後,沿著險峻的山路,七拐八繞的下到一條深溝裏。太行山的特點,但凡風光壯麗的地方,道路一定崎嶇坎坷。
窯掌村曾以三座寺院名聞周遭,這三座寺院分別為大月寺、中月寺和小月寺,寺院所在的山叫月苑山。
窯掌村村委位於原中月寺舊址,中月寺唯一的留痕是幾間帶有門洞的老屋,老屋似乎重新返修過,正麵牆上張貼著噴繪廣告,廣告的內容是窯掌村和大中小月寺的簡介。不遠處一座古舊的門樓子,刷上了一層紫禁城外牆的顏色,於是灰撲撲的舊建築中透出了鮮亮的新意。院子裏擺放著當年喂牲口用的石槽,老屋的側麵零星的種著幾根黃瓜。
沿石階隨意登臨而上,見一隻出殼不久的小麻雀掉在地上,連滾帶爬的前行著,它還太小,不懂得怕人,我撿起來放在手掌心裏拍了一幅照片,有老麻雀飛過來嘰嘰喳喳叫著,聲音裏透著憤怒和焦躁,那一定是小麻雀的爹或者媽,我幫不了它們的忙隻好原地放下了。
窯掌村人跡寥寥,村邊有一條幹河灘,沿河灘是一塊塊的莊家地。整個窯掌村幾乎全部是用石頭壘砌的房子,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質樸。這些石頭建成的民居年代久遠,顯得有些荒涼破敗,卻有著美不勝收布局,村落依山而建,順山勢層層迢遞,一派疏密有致的參差錯落,院落大多為四合式,屋高有三層,有二層,也有平房,窗戶弧形方形不等,頗具匠心,有百年老樹穿插其間,在炎夏季節蔭蓊馥鬱,曬撒下片片蔭涼。樹上的喜鵲窩隨處可見,為村莊殘留著一絲人氣。和其他自然村的命運一樣,窯掌村的村民也所剩無幾,能走的都走了。
一位中年農民拿著一根長長的鋸條樣東西走過來,問他手裏拿著的東西是什麼,幹什麼用的,老鄉回答說是電鋸,鋸撥蘿(音)的。撥蘿是地方話,意思指瘋長在地楞邊的雜草和灌木,這些雜草和灌木會和地裏的莊稼爭肥爭水,所以農民們每年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和撥蘿作鬥爭,長出來割掉,割掉再長出來,沒完沒了,直到莊家收割完畢,整理土地的時候還要繼續打理。這麼一條電動的長鋸價格不菲,要一千多元,對於收入菲薄的農民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投資。這些被稱作末代農民的農民依舊在堅守著自己的家園,隻是任憑他們怎麼努力,一樣難逃宿命的安排,窯掌村美麗的隻是一個空落落的村子,人,已是很少了。
通往大月寺的路上,視線中的山體突現天門一樣巨大的豁口,看上去甚為怪異,原以為是大自然的傑作,一問才知是當年農業學大寨時用炸藥炸開的,村民介紹說,當時想在這裏造一座水庫蓄水,後來發現地下滲漏,蓄起的水來都漏光了,隻好作罷。於是留下了這麼一道風景,也算是一處有著時代標誌的人文景觀了。
大月寺原建築已然了無痕跡,現有建築全由民間信徒們自發集資修造,風格和現代普通民居不差多少,一無可看,水泥抹成的八角亭,簡陋粗鄙,亭子裏放著兩麵功德碑,都是時下的東西,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