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章黎藿之美
《漢書·司馬遷傳》譯注,黎藿:泛指野菜。黎: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稱灰菜,嫩葉可食。藿:豆葉。
《廣雅·釋草》: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
韓偓《卜隱》雲:“世間華美無心問,藜藿充腸苧作衣。”
槐花
槐花在含苞待放的時候采摘了,將葉梗揀幹淨,清洗,控幹,適量蓧麵,少許鹽,喜歡槐花天然清香的,不放鹽最好,拌勻。蒸起後改中火,十分鍾左右即可起鍋。稍放涼即可食。也可用油和蔥花雞蛋炒來吃,但遮蓋了槐花的天然清香。
槐花以遠離公路和人群的山中采摘為上,花在欲開未開之際采來最佳,采回去當即入鍋味道最好。蓧麵以晉西北產的為上,且須新鮮。
槐花具有涼血止血、清肝降火、降血壓、預防中風的特殊功效,還能治療便血、尿血、痔血等血熱病症。
蓧麵中含有鈣、磷、鐵、核黃素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和藥物成分,可以治療和預防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蓧麵的油香和槐花的清香搭配一起妙不可言,沒有蓧麵,新鮮玉米麵或者白麵都可以,味道稍遜。
薺菜
薺菜是隨處可見分布甚廣的一種常見野菜,春天生發最早,開白色小花,結子片狀,如同一枚枚的小鏟子,因此也有地方稱其為“扁鍋鏟菜”。
薺菜可食可藥,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清熱的功效,對高血壓、眼底出血、齒齦出血、腎炎水腫都有一定的療效,被古人譽為“靈丹草”,。
薺菜在所有可食的野菜中名氣最大,源於曆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對薺菜的追捧,其中以南宋辛棄疾的一句“春在溪頭薺菜花”最為著名。薺菜入詩,最早見於《詩經》,《邶風·穀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句子。
宋人蘇易簡曾向宋太宗推薦薺菜,說:“殘雪中覆一薺,連茹數根,臣此謂上界仙廚,鸞脯鳳胎,殆不及。”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非常喜愛吃薺菜,因此寫下了“時繞麥田求野薺”的詩句,蘇東坡稱薺菜為“天然之珍”,說“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創造了一種薺菜粥,食後對友人說:“君若知此味,則海陸八珍可厭也。”後被蜀地稱之為“東坡羹”。
陸遊有一首題為《食薺十韻》的詩,雲:
舍東種早韭,生計似庾郎。
舍西種小果,戲學蠶叢鄉。
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
珍美屏鹽酪,耿介淩雪霜。
采擷無闕日,烹飪有秘方,
候火地爐暖,加糝沙缽香。
尚嫌雜筍蕨,而況汙膏粱。
炊粳及煮餅,得此生輝光。
吾饞實易足,捫腹喜欲狂,
一掃萬錢食,終老稽山旁。
又有《食薺》一首,道:
“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
傳誇真欲嫌薺苦,自笑何時得瓠肥。”
鄭板橋有讚美薺菜的詩句,說:
“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
清興不辜諸酒伴,令人忘卻異鄉情。”
薺菜這個名字沾染了古典詩歌的韻味,因此,采食薺菜不僅是一種對美味的追求,更是一種風雅,一種情調,一種素淡風光。
兒時遭遇三年困難時期,由於強烈的饑餓,在田邊地頭揪吃薺菜的日子深深地鐫刻進了記憶,其時不知道薺菜的大名,因了生薺菜麻麻辣辣滋味,我和妹妹都叫它“麻麻菜”。直到前些年才知道薺菜可用來包餃子,其味道鮮美。此外薺菜也可清炒,也可煲湯。
湖北民間有一種習俗沿襲至今,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吃薺菜花煮雞蛋,說是可以治療頭暈。
茵陳
茵陳,即隨處可見的白蒿。每年春天最早能吃到的一種野菜。白蒿是嫩苗的時候叫茵陳,長大後就成了蒿草。做茵陳餃子基本和其他蔬菜餃子區別不大,先將麵和好醒著,再把洗淨的茵陳置入燒開的水中略煮,顏色變綠後撈出放入涼水浸泡,然後用紗布冽幹水分切碎了備用,肉末裏放入雞蛋、料酒、薑末、蒜末、蔥末、老抽、生抽、五香粉和鹹鹽適量順時針方向攪拌,醃製半個小時,之後將茵陳和入肉餡就可以包來吃了,最佳比例是一半對一半。茵陳餃子非常香,回味尤好。茵陳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但一次不可多食,食太多易導致心率不齊。
還有一種吃法叫“蒸白蒿”,將白蒿裹了麵,加少許調料和鹹鹽,不需切碎,和撥爛子的做法大同小異。
將一把鮮嫩的茵陳切碎了放入行將煮好的小米粥裏,色香味俱佳,是一道很好的藥膳。
茵陳具有保護肝功能解熱,尤其對甲、乙型肝炎和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
民間有一則華佗三試茵陳蒿的傳說流傳至今,說一黃癆(黃疸)病人找華佗治病,華佗找不到對症的藥,無法治療。不久之後華佗發現病人自己好了,問他吃了什麼藥,病人說他沒吃藥,因為春天沒了糧食,吃過一段時間的野草。華佗連忙讓病人帶他去辨認這種野草,原來就是普通的蒿草,於是華佗采集了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卻沒有任何療效。華佗又去問痊愈了的那位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病人說是二月裏的。華佗醒悟到,早春二月陽氣上升,百草生發,蒿草才有藥力。於是第二年春天,華佗采集了許多白蒿給黃癆病人服,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就無效了。為摸清茵陳的藥性,第三年,華佗把茵陳的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實踐證明,隻有茵陳幼嫩的莖葉入藥才有治病的功效。茵陳冬天老根不死,會從老根上長出嫩苗,因此取名“因陳”,後人給因加了一個草頭,就成了“茵陳”。華佗為茵陳編了歌供後人借鑒,說:“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掃帚苗
掃帚苗就是中藥裏的地膚苗,其子便是有名的地膚子。
掃帚苗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采來野生的掃帚苗,選梢頭最嫩的莖葉,洗淨,下開水鍋焯熟,撈出泡進涼水中,冽幹水,切碎,大蒜三五瓣切蓉,鹹鹽適量,灑香油或橄欖油,拌勻,味道一絕。
掃帚苗具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種子,也即地膚子,味甘,性寒,利小便,清濕熱,可治膀胱炎,尿道炎。
掃帚苗餃子,做法同茵陳餃子,味道絕佳。
榆錢錢
榆錢有清熱解毒,殺蟲消腫,利小便的作用。同時,還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疾病。有清肺熱,降肺氣,有潤肺止咳化痰之功。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外形圓薄如錢幣,故而得名,又由於它是“餘錢”的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可有“餘錢”的說法。榆錢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藥,中醫認為,多食榆錢可助消化、防便秘。
榆錢的吃法多種多樣,可生吃,可蒸撥爛子,可煮粥。將蔥花或蒜苗炒後加水燒開,用大米或小米煮粥,米將熟時放入洗淨的榆錢繼續煮8分鍾左右,加適量調料即成,榆錢粥吃起來嫩滑清香。榆錢參進玉米麵中做成窩頭也很好吃,此外,榆錢錢還可以包水餃,蒸包子,澆煎餅,味道各別。
野小蒜
又名薤白、菜芝,傳統中醫學認為薤白具有溫補作用,可健脾開胃,助消化,解油膩,促進食欲。
野小蒜常見的吃法是野小蒜土雞蛋炒小米,春天野小蒜鮮嫩的時候采來味道最好,小米要當地品質優良的新小米,水和米的比例大致同燜大米。將小米悶成不軟不硬的顆粒分明狀,雞蛋炒好備用,野小蒜大把,洗淨切碎,油鍋七成熱後,放入野小蒜、鹹鹽適量,炒出香味,將悶好的小米置入,炒散後加入雞蛋炒勻,即可起鍋。野小蒜炒小米本是是晉東南農村常見的粗茶淡飯之一,隨著農村的萎縮和城鎮化的浸淫,現如今成為城市人四處尋覓的舊時月色。
野韭菜
野韭菜性溫,味辛,具有降低血脂、擴張血管的作用,對高血壓症及冠心病有一定的療效。
蘇東坡是一位高明的美食家,他有詩道:“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詩中蔓菁、韭芽、蕨、薺、青蒿,都是菜名。且大多是野菜。讀著這些青翠碧綠的字眼似就品到了鮮嫩爽口的黎藿之美,惹人垂涎。杜甫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詩句,那都是深得抱樸懷素旨趣和懂得天然真味的人才會有的第一等襟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