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27章陝北印象之海則灘
海則灘北距靖邊縣城二十四公裏,南距統萬城四十公裏,是當地一塊大麵積的濕地,也是一塊天然的牧場,以水草豐茂、沙灘風光而著稱。
我們來到海則灘,是冬天的一個上午。車從海則灘中間的公路上穿過,太陽明晃晃的,天卻很冷,西風颼颼的,打得臉生疼。廣袤的海則灘,十分平整且遼闊,一叢一片的蘆葦,在陽光下閃耀銀色的光芒,看不到水,看不到莊稼,隻有一望無際的衰草連天。正中地帶有些水,被蘆葦切割成了幾塊。遠處,一圈毛頭柳劃分出了大地與天空的界限。天邊的白雲,被風撕扯成扇麵型,更像是毛頭柳樹梢的延續。
整個天空下,隻有一頭牛在吃草。轉了很大的一圈,才在一塊農田裏碰到了一位老農。老農大約六七十歲,正在揮舞著钁頭整理土地,鼻尖上掛著一滴清水鼻涕,看到我們,用手背擦一擦,和我們拉呱起來。
老農說起了民國十七年跌下的年成,民國二十年又遭逢瘟疫病,這裏方圓一帶幾百人死得隻剩下了七十多個。
民國十七年陝北遭遇了可怕的災荒,是我來到陝北采風這些天常常聽老人們說起的事情。陝北有一首著名的民歌,歌名叫《賣娃娃》,歌中唱道:“民國十七年整,遭了一個大的年成,高粱呀麼麵刷糊糊,三天就喝兩頓。可憐實可憐,可憐我沒有錢,買了二鬥秕蕎麵,沒推下二斤麵。逃荒也不行,守家更不成,想前想後無法辦,骨肉分離下決心。大的七八歲,二的五六歲,撂下那個懷抱抱,誰要就賣給誰。”這首《賣娃娃》敘說的就是在這個災荒中人們活不下去,被迫賣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的悲慘情景。李季的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時代背景也是民國十七年。那是一個可怕的年景,是老一輩人難以忘懷的噩夢。
老人說,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期,又有了三百多人,現在光他們肖家峁村就有一千多人了。海則灘原來水很大。1964年以前都是明水海子,中間沒有公路,明光光的一大片。海則灘的水大部分都是淡水,隻有一塊堿水海子,在堿水海子裏洗衣服比用了肥皂都洗得幹淨。1964年遭逢澇災,海則灘積水太多,淹沒了莊稼,挑開了渠溝把水都排走了。後來天旱,到處打水井,把地下的水脈都破壞了,海則灘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基本上看不到水了。但這裏畢竟是濕地,明水沒有了,地下一年四季都是潮濕的,天旱並不影響種莊稼,不僅生長青稞,玉米,燕麥,還能種白菜。
海則灘土地肥沃,可惜大部分都被撂荒了,許多地塊上長起了荒草和蘆葦。我問老農,好好的土地為什麼要撂荒,老農歎口氣說:“唉,說甚了,人家不想種。我也人老了,種不行了。”說著老人的老伴走了來,往筐子裏拾著樹葉幹草,說:“家裏喂著二十多頭羊。不讓放養,在家圈養又費吃的,隻好掃些樹葉喂了。這些樹葉羊其實不愛吃,有草吃它們肯定是不吃樹葉的。可是在家裏它們沒有指望,也就吃了。”老農說他們老兩口一年連種莊稼帶養羊,能有個三四千的收入,基本夠花了。除了自己種些五穀雜糧,白麵大米要買來吃。
關於海則灘在當地有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有一天西海王母娘娘下凡到鄂爾多斯遊覽,路過此地,看到了海則灘波光粼粼,一望無際,倒影著藍天白雲,成群的牛羊在海邊吃草,大雁、白鷺、鴛鴦在水中嬉戲,百鳥歡歌,魚翔淺底……海則灘美麗的景色深深吸引了王母娘娘,她看著看著不覺就在雲端裏睡著了,鞋子裏的沙粒掉了出來,撒在了浩淼的海子上,把一個大海子分成了七七四十九個小海子。王母娘娘醒來之後看到海子變成了碎塊,有些後悔,遂將廣袖一舒,在東南邊上劃出了幾塊良田,作為對自己過失的補償。人們為了紀念王母娘娘的恩惠,就在東南麵的海子邊上修建了一座娘娘廟,所在地就叫了“廟海灣”。
大夏國君赫連勃勃路過此地時,讚歎道:“美哉,斯乃天府。”賜名“海子灘”,後來改稱為“海則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