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 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國第三任美國總統。傑斐遜是美國獨立革命運動的一位積極領導者和組織者,著名的美國《獨立宣言》和《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規》的起草人。他前後從事政治活動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傑斐遜任總統期間,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州,使美國領土近乎增加了一倍。他還派遣遠征隊西行,使美國的西部邊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執政期間進行過一些民主改革,為美國的民主進程和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維持公正,哪怕天塌下來!”是他終身信仰並始終實踐的一句名言。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斐遜同時也是農業學、園藝學、建築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者。所以,人們稱他是美國曆任總統中最有智慧的人。
序
因愛之名——向傑斐遜致敬
托馬斯·傑斐遜,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獨立宣言》的執筆人、革命家、政治家、學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後人在拉什莫爾山總統雕像中為他留下位置,將他與華盛頓、林肯和羅斯福並列,為其功績證明。
美國人受賜於傑斐遜的實在太多,他不隻給了美國人《獨立宣言》、《人權法案》,還有美國曆史中民主的形成、在平等中覓取自由的原則、美國的貨幣製度、宗教自由的觀念和奴隸應該獲得自由的偉大思想;他還致力於最為實際的事業,拓展了美國的領土,發展了西部。正如林肯說:“如果你想證明托馬斯·傑斐遜的偉大,你可以注意下述的事實:持不同政見的人,無論他們的政見多麼不同,都可以從他們的思想裏找到根源。美國的每一個政黨,都遵奉傑斐遜為它的導師。”
傑斐遜為美國和美國人民所做的一切皆源自於愛。傑斐遜愛自己的妻子、愛自己的子女,愛兄弟姐妹,愛鄰人,愛朋友,愛人民,乃至於愛全人類——他對於這些不同層次的人的態度,是用一個“愛”字貫穿起來的。
傑斐遜在家裏是一個模範丈夫、模範父親,慈愛的祖父。他對朋友也以情誼為重,與一生的對手漢密爾頓惺惺相惜。他提拔獎掖後進,不遺餘力。更難能的是,他的仁愛不僅施於親近的人,而且也施於一般人。他同情窮人,時常救濟窮人,幫助黑人和印第安人。他熱愛祖國,時刻為祖國前途而憂患,無論是擔任弗吉尼亞州州長、國務卿、副總統,還是總統,他的心中永遠充滿著對民眾的愛。他退休之後仍然播撒自己對教育事業的一貫的愛,為美國創辦了著名的弗吉尼亞大學。
的確,如果沒有深沉的愛,傑斐遜不會在愛妻瑪莎去世之後孤獨度餘生;如果沒有博大的愛,當北美人民麵臨淪為奴隸的危險,他很有可能依然是一個種植場主,並從事他所愛好的學術活動和律師職業;如果沒有無私的愛,他不會在連任屆滿之後決意不再連任,把自己的馬栓在國會的木柵上等候新上任的總統麥迪遜,然後策馬回鄉。
托馬斯·傑斐遜,因愛而生,向善以終。讓我們以愛之名,向傑斐遜致敬!
第一節成長的腳步
1.年輕有為的父親
我出生在弗吉尼亞的阿爾貝馬爾縣。弗吉尼亞州位於美國東部,當地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1570年,西班牙人最先到達這裏。隨後,1606年12月,在獲得英王的特許後,英國倫敦公司選擇、組織了144名男子和男孩,從英國本土出發,於1607年5月來到弗吉尼亞,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河河口安營紮寨,並將此地取名為“詹姆斯敦”。從1608年1月至1609年8月,英國本土先後將三批共790名新移民補充到弗吉尼亞,還隨船帶來了不少給養。於是,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便成為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永久殖民地。
我的祖先是英國人,他們從英國威爾士的斯諾登出發加入了當時的移民潮。曆盡千辛萬苦,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弗吉尼亞。我的祖父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夭折;另一個在羅阿諾克,結婚後生了不少兒女;第三個名叫彼得·傑斐遜,他出生於1707年,就是我的父親。
父親彼得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在阿爾貝馬爾縣甚至是弗吉尼亞都是響當當的人物。他年輕時因身體強壯、勇猛無比而出名。有一次,父親讓三個奴隸把一棵被毀壞的樹拉倒。那三個奴隸用繩子套住樹身,用盡渾身氣力,那樹卻紋絲不動。看到他們那副狼狽樣,父親跑上前去,伸手抓住繩子,使勁一拉,那樹就被連根拔起。他是個打獵專家,還是一個遊泳好手,他還可以吃生肉,可以在猛獸出沒的森林中坦然睡在空心的樹上。因此,平少時期父親在同齡人中已經出類拔萃,是移民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