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9)(1 / 3)

美國宣戰後立即展開了規模浩大的重整軍備運動。國會迅速廢止了禁止將應征入伍者派赴西半球以外的規定,並規定服役期延長到戰爭結束後6個月。新兵役法還規定所有20歲至44歲的男子進行兵役登記,年齡在45歲至65歲的男子進行後備勞務登記。這樣在征兵局登記者共達3100萬人,經過嚴格的體格和智力檢查後,1000萬人被征召入伍。戰爭期間在各種武裝部隊中服役的人數,共達1500多萬(含誌願兵),其中陸軍1000萬人,海軍和海岸警衛隊400萬人,海軍陸戰隊60萬人,婦女服軍役者約21.6萬,黑人入伍者117萬。空軍力量也急劇地得到增強,珍珠港事件爆發時,美國陸軍航空隊不足30萬人,能適應作戰的飛機不過1500架,而大戰結束時在陸軍航空隊服役的人員高達230萬,飛機7萬架。海軍也迅速發展為世界上最強大者,海軍在編人員在4年不到的時間內增加了10倍,它所擁有的各類艦船增加到91000艘,為1941年底的20倍。

美國在參戰的同時又兼充“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軍火裝備和後勤物資的需求量激增。1942年1月16日,我發布第9024號行政命令,成立了戰時經濟的最高領導機關——戰時生產局。由西爾斯·羅巴克公司經理唐納德·納爾遜任局長。它分設六個主要部門:生產、勞動力、原料、采購、工業計劃、居民供應,擁有動員全國資源的全權,可以強製企業接受其監督和管理、征用私有財產、分配原材料、停止不急需商品的生產等。國民經濟迅速被納入戰時生產的軌道,無數民用工廠改裝為生產軍需物資的工廠。從巨大的集團工業到鄉村的簡易車間,一切可用的廠房和機器設備都轉向軍工生產。日夜運轉的生產線吸納了更多的就業者,自大蕭條以來的頑症之一——失業現象幾乎完全消失了。失業者從1940年的900萬下降到1944年的67萬,而這67萬人大多是因極特殊的條件限製不能工作的。不僅如此,“兵工廠”還吸納了大量中學生和原已退休的老工人。

其實早在1939年8月,我就設立了戰爭資源委員會。它接受陸、海軍部的指導,負責對未來作戰物資的生產和供應進行全麵研究,並備政府谘詢。由於該委員會主張讓企業界擁有支配一切的權力,遭到勞工、新政派及孤立主義分子的反對,不得不於10月解散。直到1940年5月,希特勒大舉進攻西歐,才重新在國防委員會下麵成立國防谘詢委員會,以協調各種經濟職能。

由於還有許多重要部門不受戰時生產局管轄,軍方的供應處與它在生產的決策權方麵又不斷發生衝突,為此,我於1943年5月建立了戰時動員局,由長期擔任國會議員的詹姆斯·貝爾納斯任局長。該局旨在監督戰時生產局、經濟穩定局、戰時人力委員會、戰時勞工局、石油管理署、糧食管理署等機構的工作,充當競爭激烈的軍需和民用生產之間的調停者。這是第一次有了一個能夠協調軍事和民用組織之間的需求的機構。1943年9月,我又設立對外經濟管理局,接管了經濟戰委員會、租借管理局、對外救濟局的工作。

這些各機構在州縣都有分支機構,上下自成一體。至此,美國戰時經濟的縱向管理體製形成。

此外,還成立了眾多分門別類的動員和管理的橫向機構。主要有:戰時勞工局,負責處理勞資糾紛;戰時人力委員會,負責人力資源的有效使用;經濟戰爭局,控製重要和急需原料的貯存。此外,還設立了橡膠署、戰時石油署、戰時固體燃料管理署、防務運輸局、戰時海運署、物價管理局、戰時糧食署等。在工業部門中組織工業委員會,按產品分類,1944年共有1009個,由政界和企業界聯合控製。

美國戰時經濟動員和管理機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係和網絡。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貫通,縱橫交錯,顧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麵。分工很細,各司其職。通過這一整套戰時經濟體製的建立,第一次處理這樣大的事情總是需要一個實驗摸索的過程,犯錯誤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能夠在錯誤中及時吸取教訓。事實證明,經過兩年的摸索之後這套經濟體製得以平穩有序地運行,成為美國戰時經濟強有力的指揮中樞,為使它成為反法西斯戰爭中“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提供了保證,更讓這個在經濟危機中衰退的國家煥發了生機。

6.三個人的晚餐

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和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英美兩國同蘇聯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對德國作戰。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對抗德、意、日法西斯。這樣,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形成了。當斯大林格勒會戰取得偉大勝利以後,如何協調行動,共同作戰就成了十分迫切的問題。1943年11月下旬,我、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先後決定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進行一次會晤,共同商量對德作戰的軍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