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思想界的上空,那個婦孺皆知、百家爭鳴、群英薈萃、大師迭出的春秋時代,浩瀚燦爛的星河裏鑲掛著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孫子。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就是他傲然屹立於風雲變幻的春秋時代前列,在血與火的搏擊中,在智和力的較量裏,櫛風沐雨,出生入死,嘔心瀝血,剔精抉微,不但指揮了“春秋第一戰”——氣勢磅礴、千裏破楚的宏偉戰爭,而且還用他那神奇的筆端揮就了一部不朽的兵學巨著《孫子兵法》。從此,孫子英名與天地同存。《孫子兵法》就擁抱了世界,其光芒與日月同輝。

人們在頌揚孫子、推崇《孫子兵法》的同時,也許會不約而同地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早在2500多年之前,會誕生這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為什麼生活在“丘牛大車”時代的孫子,能夠寫出一部體係完備、見解深刻、影響深遠的兵學巨著,在世界文化史上構築起一座不朽的豐碑?要想破譯這個謎麵,唯一的方法就是到社會文明漸次演進的長鏈中去細細解讀。時勢造英雄,這同樣適用於揭示兵聖孫武之所以問世的底蘊。現在,就讓我們邁進那幽遠深邃的春秋時代,去揭開大家共同期待的謎底吧。

這是一個動蕩變革的歲月,也是一個追求超越的社會,更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得名於魯史《春秋》。它上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下至公元前476年東周前期,曆時近300年。這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麵都發生重大變化的轉折時期。具體而言,它體現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它的動態性。社會在動態中發展前進,這是曆史演變的根本性質,古今中外,莫不如是。然而,在特定曆史階段裏,這種動態變革的規模、力度有特別強烈的表現,而春秋就屬於這樣的特定的時期。在它並不太長的近300年曆史中,王室衰微,五霸迭興,列國兼並,夷夏融合,公室沒落,大夫專權等政治格局此消彼長,氣象萬千,令人目不暇接;田製改革,賦稅嬗變,私學勃興,軍隊擴增等經濟、軍事、文化現象粉墨登場,各領風騷,白雲蒼狗,叫人不勝感喟!春秋曆史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過渡性。春秋社會是中國由奴隸製社會逐漸遞嬗為封建社會的重要過渡時期,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就是它的前腳已跨進了新世紀的門檻,而它的後腳還停留在舊庭院的邊緣。換言之,即它的前中期曆史更多地體現了西周的時代特征,而在它晚期的地平線上已隱約出現了顯示戰國社會特色的晨曦。春秋社會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複雜多樣性。春秋曆史總的趨勢是舊的禮樂文明的逐漸衰微和新的封建因素的不斷增長,但是在具體的諸侯國之間,在中原和周邊不同地域之間,其文明的成熟和發展程度是不平衡的,顯示著多樣化的複雜傾向。這種事物發展上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春秋社會大勢走向上的錯落有致、異彩紛呈,而兵聖孫武正是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的風雲人物。

西周末年,醉生夢死,荒淫無道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玩了把“驪山烽火戲諸侯”的天大遊戲。結果美人是笑了,而周幽王卻落得個身首異處,命赴黃泉的悲慘下場。在內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被迫揮淚灑別殘破的鎬京,輾轉遷都洛邑。從此,強大的周王朝開始滑向衰落,曆史以它堅定不移的步伐邁進了春秋時代。

春秋一代,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都發生劇烈而重大的變化。

俗話說,“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春秋社會大變革的發生有其深刻的曆史原因,然而,其最終的推動力當首推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變化。

在經濟上,春秋時期,隨著鐵製農具的逐步推廣,牛耕技術的出現,水利灌溉能力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大量荒地被開墾,勞動生產力和耕作水平獲得提高,從而使得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組合成為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先後采取了承認既存現實經濟的措施。如:齊國“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晉國“作爰田”,改變以往的土地定期分配製度;魯國推行“初稅畝”政策,按占有私有土地的多少收賦稅。這些經濟改革措施使得齊國“甲兵大足”;晉國可以“作州兵”;魯國可以“作丘甲”,基本達到了增加賦稅和加強軍事實力的目的。同時,它在客觀上適應了新的生產關係的成長,致使私有土地迅速擴大,進一步加速了井田製的瓦解。

經濟上的變革帶來階級關係的變化,使部分貴族向新的生產關係代表者方向轉化,使處於最底層的勞動者開始擺脫沒有人身自由的處境,整個社會處於分化和重新組合的動蕩之中,與此相一致,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也使得武器裝備得到改良,軍隊的構成有了變化,從而使戰爭規模逐漸擴大,作戰樣式發生演變。